MIT《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PDF文件)

MIT《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报告,基于对300多个AI项目、52个组织访谈和153位高管的调查,揭示一个核心矛盾:企业对生成式AI(GenAI)抱有极高热情并投入巨资,绝大多数(95%)都无法将其转化为真正的业务价值和转型。 普遍失败与少数显著成功之间的巨大落差,被报告定义为 “GenAI鸿沟”(The GenAI Divide)。报告系统地剖析了鸿沟的成因、表现,为组织(买家)和供应商(构建者)如何跨越这条鸿沟提供清晰的路线图。

获取《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报告PDF原文件 扫码关注回复: 20250821

 GenAI鸿沟的现状

  • 高采用、低转型:像ChatGPT这样的工具被广泛试用,但能深度融入核心业务流程、引发真正变革的企业级应用寥寥无几。大多数行业并未出现预期的结构性颠覆。
  • 试点到生产的巨大落差:企业定制化的AI工具从试点到全面部署的成功率极低(仅5%),绝大部分项目停滞不前。
  • 投资错配:大部分资金流向了容易看见的前台功能(如营销),真正的投资回报(ROI)却隐藏在后台运营的自动化中(如财务、采购)。
  • “影子AI”的盛行:90%的员工私下用个人AI工具完成工作,效果和满意度远高于企业官方采购的系统,暴露了正式项目的失败。

GenAI鸿沟的根本原因

报告认为,鸿沟的根源不是技术、数据或法规,是“学习差距”。

  • 现有的企业AI工具大多无法学习和适应。它们没有记忆,不能从反馈中改进,无法融入具体的工作流程,每次都需要人工重新引导,显得非常“笨拙”。
  • 用户需要的是能积累知识、持续进化的智能伙伴,不是每次都要从头教起的工具。这种能力的缺失,是导致大多数项目无法规模化的核心障碍。

跨越GenAI鸿沟的解决方案

对于AI供应商(构建者)

  • 聚焦深度而非广度:不要做万能工具,专注于解决某个狭窄但高价值的业务痛点,并做深度定制。
  • 构建“有记忆”的系统:开发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记忆功能的Agentic AI(代理型AI),让系统越用越聪明。
  • 借助信任渠道:通过合作伙伴、系统集成商和行业推荐来建立信任,比单纯推销产品功能更有效。

对于企业(买家)

  • 转变采购思路:不要像买软件一样买AI,应像采购业务服务一样,要求供应商深度定制并对业务结果负责。
  • 赋能一线业务团队:让最懂业务的部门主导AI项目选型和落地,不是由中央IT部门包办。
  • 瞄准真实ROI:将投资重点转向后台职能的自动化,关注如何替代外部外包成本和代理费用,不是减少内部员工。

未来展望

  • Agentic AI和代理网络:报告预测,AI的下一波演进将是 Agentic Web(代理网络,一个由众多能自主发现、协商和协作的AI系统组成的互联生态,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运作的方式。
  • 跨越GenAI鸿沟的窗口:跨越GenAI鸿沟的窗口正在关闭。成功不再属于拥有最先进模型的公司,是属于能构建出最能学习、最懂业务的系统的组织。企业必须停止购买“愚蠢”的静态工具,转而选择能共同进化的智能伙伴。

获取《生成式AI鸿沟:2025年商业人工智能现状》报告PDF原文件 扫码关注回复: 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