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ild in Public”(中文为“公开构建”或“公开创业”)是一种创业或开发理念,意思是开发者/创业者将产品或项目的建设过程公开透明地展示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在做项目时,通过微博、推特、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实时分享你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思考和经验,甚至公开收入数据和用户指标,而不是关起门来悄悄开发。这种做法可以拉近创始人与用户、社区的距离,让外界“跟着你一起造车”,既是展示工作进度,也是建立联系与信任的一种方式。
Build in Public是什么
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是一种创业与创作策略,即创业者或创作者公开分享其产品或项目的开发过程、挑战与成就,形成开放透明的成长轨迹。通过社交媒体、博客或社区渠道实时记录进展,公众能看到项目背后的故事与数据。
做法源自2010年代初的透明创业理念:如社交媒体工具 Buffer 早在2013年就公开分享公司收入、用户和员工工资等信息;博客平台 Ghost 的创始人 2014 年也宣布效仿 Buffer 开放财务数据与进展。Nomad List 创始人 Pieter Levels 等创业者纷纷效仿,将公司营业额、流量等指标公开,吸引了数十万粉丝。公开构建“建立公司或产品并透明地分享过程和幕后信息,如成功、挑战、业务指标等”;与传统的“秘密创业”模式相对立,而更倾向于以透明为核心价值。
在公开构建模式中,创业者的支持群体(Support Groups)和潜在客户(Customers)往往会同时聚集参与。公开分享过程能汇聚关注者与用户,既为创业者提供反馈和动力,也加深了用户对产品的信任和认可。这一特点使公开构建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也成为增强品牌与用户联系的有效途径。
Build in Public的核心理念与原则
公开构建的核心在于透明公开和持续互动。多项关键原则和益处:
- 透明度与信任:创业者公开分享项目进展、财务数据、决策过程和团队故事,向用户和支持者展现真实面貌,建立信任。正如 Bitget 资讯所言,透明度是公开构建的首要原则,能深化与受众的信任关系;能让用户看到创始人的努力和挑战,提高品牌忠诚度。
- 早期反馈与快速迭代:通过公开构建,团队可以在产品开发早期就获得来自用户和社区的建议。及时的反馈回路帮助团队快速调整产品方向,实现产品与市场的快速契合。例如,公开征集用户意见可让用户参与产品建设,当他们看到建议被采纳时,对项目投入感更强。
- 社区参与与口碑传播:公开构建鼓励围绕项目形成一个活跃的社区。社区成员不仅提供建议,还会为项目宣传。来自社区的力量可以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口碑传播和用户忠诚度”。
- 责任感与目标管理:公开对外承诺目标和时间表,会让团队更加有动力完成计划。防止拖延,实现更高效的执行。
- 个人品牌与影响力:坚持公开构建的创始人往往成为领域内的意见领袖。当创始人不断发表内容并与行业热议话题关联时,能提升个人的专业影响力。例如,Failory 创始人长期公开分享创业失败案例,当有人讨论相关话题时,都会自然而然地提到他。
- 吸引人才与资源:持续的公众曝光会让更多人才、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了解项目。公开构建能“为企业提供与潜在用户互动和建立信任的平台,也为他们提供收集实时反馈和迅速迭代的机会”,吸引对透明文化感兴趣的人才。
Build in Public的适用场景
公开构建并非适用于所有项目,但对以下场景尤为有效:
- 互联网与科技创业:对于面向互联网用户的初创企业,公开构建可以迅速聚焦目标群体。例如,众多知名创业者通过Build in Public在社交媒体上吸引用户:Buffer、CopyAI、Nomad List 等科技公司利用这一策略获得了早期关注。
- 独立开发者和开源项目:个体开发者或开源团队因自身需要推广产品,往往通过公开进度与社区互动。例如,Tailwind CSS 的作者 Adam Wathan 采用透明的开发方式,持续分享新版本进展和设计思路。开源社区本身倡导开放,公开构建与开源精神高度契合,使项目更容易获得贡献者和用户。
- 内容创作与个人品牌:许多内容创作者和知识博主利用公开构建来建立个人品牌和受众。如在领英(LinkedIn)上分享创作心得的 Justin Welsh,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6.5万关注者。他公开自己的数字产品开发过程,吸引了数百位客户。公开记录创作过程强迫输出内容、培养习惯,也让创作者获得反馈和认可。
- 学习成长型项目:学生或自学者可以通过公开记录学习笔记、项目进展等来积累学习资源和人脉。如有人分享编程学习日志或开源作业,一来促进自我成长,二来可得到同行和前辈的反馈,形成学习社区。尽管资料中对“学习成长”专门案例较少,但公开分享学习历程是 “公开创业”思维的延伸,能帮助个人长期积累写作与表达能力。
- 非科技领域创业:即使是传统行业,公开构建也能发挥作用。例如,室内农业公司Nebullam的创始人Clayton Mooney在领英上公开分享公司最新进展,他的个人和公司账号都会同步更新。这表明只要目标受众活跃于某个平台,就可以利用公开构建来扩大关注度和信任度。
Build in Public的优势与挑战
公开构建既有明显的好处,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风险。
优势:
- 获得早期反馈:开放分享开发进度可以让用户和支持者及时提出建议,避免到最后才发现产品不足。
- 快速积累用户和认同感:当粉丝看到自己对产品有影响,他们更愿意关注、使用甚至投资,为项目带来买入动力。
- 建立信任和品牌权威:透明的态度让用户感到被尊重和参与,增强信任度。
- 成为领域专家:长期公开分享某个细分领域的经验,会让社区把你视为专家。
- 吸引人才和投资:透明度高的团队更容易获得求职者和投资人的青睐。公开数据和过程能为项目带来额外曝光和机会。
挑战:
- 竞争风险:一旦公开想法和策略,竞争对手可能会快速模仿。需要注意“公开什么程度”,避免暴露核心商业机密。
- 心理压力:持续公开过程会带来外界监督和期望。如果进展缓慢或遇到失败,开发者可能承受较大压力,甚至影响情绪和动力。
- 过度依赖反馈:公开获取反馈好处多,但也可能使团队不断追随用户意见而迷失方向。需要保持初心,不要对用户建议盲目妥协。
- 信息过载和时间成本:频繁更新会消耗额外时间,过度分享可能让受众疲劳。创业者需平衡分享与实际开发的时间投入。
- 需求前提条件:有作者指出,成功的公开构建通常要求先有一个最小可行产品,再开始公布进度;团队需要保证能迅速回应反馈,并且创始人已有一定社区影响力。
- 应对负面反馈和批评: 公开必然会招致批评,甚至恶意攻击。拥有强大的心态,学会筛选建设性意见,并对负面情绪保持距离至关重要 。
- 创意被抄袭的风险: 这是许多人的首要担忧。但现实是,执行远比创意重要。通过公开构建建立的社区、品牌和信任,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护城河。
公开构建是一把双刃剑:能帮助项目获得更多关注和信任,但也需要做好“被看见”的准备和风险管理。
Build in Public的案例分享
- Copy.ai(AI写作平台):Copy.ai 创始人Paul Yacoubian坚定践行公开构建策略。据报道,他会在Twitter上公开团队的开发过程,分享产品更新,分享团队文化和对AI的看法,吸引早期用户和粉丝。Paul会实时公布关键数据和里程碑,比如曾公开分享Copy.ai月度经常性收入(MRR)从6美元增长到100万美元的过程。这种真诚的分享让用户感到信任和参与感。他还经常在推特上发起投票,团队根据反馈迅速迭代,使产品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公开招募也为Copy.ai带来了优秀人才:他们最初的三位员工就是在推特上找到的。通过以上方式,Copy.ai迅速积累了数万关注者和付费用户,验证了公开构建的有效性。
- Ghost(开源博客平台):Ghost 项目自成立之初就采取开放透明的理念。创始人在2014年年度报告中宣布跟随Buffer脚步公开公司运营数据,开始定期在Ghost的“开放创业公司简介”页面上公布收入和访问量等关键信息。Ghost作为开源非营利组织,通过公开财务与开发计划,赢得了社区的信任与支持。透明化策略帮助Ghost打造了忠实用户群,使其在竞争激烈的博客平台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 Nomad List(数字游牧社区):Nomad List 的创始人 Pieter Levels 是公开创业的典型人物。早在2018年,他就在Twitter上宣布公开创业,为旗下每个项目(如Nomad List、Remote OK)建立专门页面,分享收入、流量等数据。他坚持至今,吸引了13万以上Twitter粉丝。其持续公开的过程不仅为项目带来流量和收入,也让Pieter成为开源创业领域的知名人物(被称为“开放创业的CEO”)。
- Tailwind CSS(前端框架):虽然Tailwind CSS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公司,其开发者Adam Wathan通过博文、推特等渠道公开开发过程和设计思路,将技术演进历程透明化。这种做法为Tailwind累计了大量开发者社区支持,使该开源项目迅速成长。
Build in Public的入门实践指南
想尝试“Build in Public”,该从何入手呢?无论是想开发一款小工具、写一本书,还是记录学习一门新技能的过程,以下步骤为你提供清晰的指引。
📌第一步:选择你的“舞台” (平台选择)
你的分享需要一个载体。选择哪个平台,取决于你的目标受众聚集在哪里,以及你个人最习惯的内容形式 。
- 社交媒体平台: 这是最主流的选择。
- Twitter (现X) / 微博 / 即刻: 适合发布简短、高频的更新,如每日进展、灵感闪现、遇到的问题等 。
- LinkedIn / 脉脉: 更偏向专业领域,适合分享商业思考、行业洞察和项目里程碑 。
- 小红书 / Instagram: 侧重视觉化内容,适合分享产品设计草图、幕后照片或短视频故事 。
- 内容与社区平台:
- 个人博客 / 公众号 / 知乎专栏: 适合发布更长、更有深度的文章,系统性地记录你的思考、复盘和总结 。
- YouTube / Bilibili / 视频号: 通过视频形式,可以更生动地展示产品演示、开发日志(Devlog)或团队故事 。
- Discord / Slack / 微信群: 用于建立核心粉丝群,进行更私密、更深入的互动和反馈收集 。
建议: 初期不必贪多,选择1-2个你最熟悉且目标用户最集中的平台开始 。
📌第二步:规划你的“剧本” (内容规划)
公开不等于无保留地暴露一切。你需要规划分享什么、不分享什么。
- 可以分享的内容:
- 进展与里程碑: “本周我们完成了用户登录功能!”
- 数据与指标: 公开收入、用户数、网站流量等(例如,Buffer公司的薪资计算器就是一个激进透明的著名案例 。
- 挑战与失败: “今天服务器宕机了3小时,我们学到了……”
- 幕后故事: 设计稿的演变、代码片段、与用户的访谈 。
- 决策过程: “我们在A、B两个方案中纠结,大家怎么看?” 。
- 需要谨慎的内容:
- 核心商业机密: 独特且无法轻易复制的算法或商业策略 。
- 用户隐私数据: 任何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内容都绝对不能公开。
建议: 不要追求完美,从小处着手。你的第一篇更新可以很简单,比如“我有一个想法,想做一个……,这是我的第一步计划” 。
📌第三步:保持“更新” (更新频率)
一致性是关键!不规律的更新会让好不容易积累的关注度流失。设定一个可实现的更新频率,努力坚持下去。
- 高频(每日/每几天): 适合在Twitter等平台分享小进展。
- 中频(每周): 适合通过博客、邮件列表或视频发布周报,总结一周的得失 。
- 低频(每月): 适合发布月度总结报告,分享关键数据和未来计划。
📌第四步:与“观众”互动 (收集反馈)
“Build in Public”不是单向的广播,而是双向的对话。
- 主动提问: 在分享中直接向你的观众提问,邀请他们参与决策 。
- 利用工具: 通过社交媒体的投票功能、在线调查问卷等工具,系统地收集反馈 。
- 感谢并回应: 对提供反馈的用户表示感谢,并让他们知道他们的建议是如何影响你的产品的。这会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
“Build in Public”远不止是一种营销技巧,更是一种关于开放、信任和共同创造的现代商业哲学。将传统的单向价值传递,转变为与用户共同成长的双向互动旅程。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无论你的目标是启动一个宏大的创业项目,还是仅仅想记录自己学习吉他的过程,都可以从“Build in Public”的理念中汲取力量。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反馈、支持和机遇。
在这个连接日益紧密的时代,选择“闭门造车”可能会错失整个世界。不如勇敢地推开门,在阳光下公开构建,邀请世界与你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