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面试中最常被问的问题有哪些?一文看懂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AI相关岗位的人才需求持续高涨。2025年,AI领域的招聘市场已相当成熟,面试流程也日趋标准化和专业化。对于希望进入或在该领域发展的普通用户而言,了解AI面试的核心逻辑、常见问题类型以及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本文系统性地梳理AI面试中最常被问到的问题,结合当前(2025年)的技术趋势,提供全面、可执行的应对与准备指南,帮助求职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AI面试问题的核心分类与考察要点

AI面试全面评估候选人的综合能力,问题可以归为四大类。理解这些分类有助于求职者从宏观上把握面试官的考察意图 。

技术与知识性问题 (Technical & Knowledge-based Questions)

这类问题是AI面试的基石,主要考察候选人对AI基础理论、核心算法和相关工具的掌握程度 。面试官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确认你的技术功底是否扎实。

常见问题示例:

应对策略与考察要点:

  • 深度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不仅要能说出定义,更要能解释其背后的数学原理、应用场景和局限性 。例如,解释正则化时,最好能从数学上说明它是如何惩罚复杂模型的。
  • 建立知识体系: 将零散的知识点(如不同算法、激活函数、损失函数)系统地串联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 保持知识更新: AI领域技术迭代迅速,需要对最新的研究和技术保持关注 。

行为与情境性问题 (Behavioral & Situational Questions)

这类问题用于评估候选人的软技能,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沟通技巧、领导力以及在压力下的表现 。面试官相信“过去的表现是未来行为的最佳预测” 。

常见问题示例:

  • “请描述一个你遇到的最困难的技术挑战,以及你是如何解决的?”
  • “你如何与非技术背景的同事(如产品经理、设计师)沟通一个复杂的技术方案?”
  • “当你的模型在生产环境中表现不如预期时,你会如何排查问题?”
  • “描述一次你因为数据或模型结果与团队成员产生意见分歧的经历,你是如何处理的?”
  • “你是如何保持对AI领域新技术、新趋势的学习的?”

应对策略与考察要点:

  • STAR法则: 这是回答行为问题的黄金标准。你需要结构化地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 S (Situation): 描述你所处的情境和背景。
    • T (Task): 说明你面临的具体任务或目标。
    • A (Action): 详细描述你采取了哪些具体行动,这是回答的核心,应突出你的个人贡献和思考过程 。
    • R (Result): 量化或清晰地展示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或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
  • 提前准备故事库: 针对常见的行为问题,提前准备2-3个能体现你不同方面能力的项目经历或故事。

项目经验与实践问题 (Project Experience & Practical Questions)

这类问题直接关联你的简历,深入挖掘你的实际动手能力和项目贡献 。面试官希望了解你不仅仅是“知道”,更是“做过”。

常见问题示例:

  • “请详细介绍一下你简历上的[某个项目],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具体负责了哪些工作?”
  • “在这个项目中,你们的数据是如何收集和预处理的?”
  • “你为什么选择使用[某个特定模型或算法]?有没有考虑过其他替代方案?”
  • “这个项目的最终效果如何?你是如何评估的?有没有进行A/B测试?”
  • “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应对策略与考察要点:

  • 对自己项目了如指掌: 对项目的每一个细节,从数据源到模型部署,再到业务影响,都要有深入的理解。
  • 突出个人贡献: 明确说明“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即使是团队项目,也要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职责和贡献。
  • 展现思考深度: 解释技术选型时,要说明决策背后的权衡(trade-offs),比如在模型精度、推理速度和开发成本之间的考量。这能体现你的工程思维和产品意识。

开放性与前瞻性问题 (Open-ended & Forward-looking Questions)

这类问题考察你对AI行业的宏观认知、技术热情和批判性思维 。面试官想看到你是否对这个领域有持久的热情和独立的思考。

常见问题示例:

  • “你认为未来5年AI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 “你如何看待AI伦理问题,比如数据隐私和算法偏见?”
  • “最近有没有读到哪篇让你印象深刻的AI论文或看到哪个有趣的新技术?”
  • “你认为我们公司的产品可以如何更好地利用AI技术?”

应对策略与考察要点:

  • 关注行业动态: 定期阅读顶级会议论文(如NeurIPS, ICML, CVPR)、技术博客和行业报告。
  • 形成个人观点: 不要只复述别人的观点,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提出独到的见解。
  • 结合公司业务: 在回答“如何利用AI”这类问题时,要表现出你对公司业务的了解和思考,展现你的价值 。

2025年面试热点:生成式AI与提示工程

自2023年以来,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和大语言模型(LLM)的爆发式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AI领域的面试格局。到了2025年,对生成式AI和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已成为许多AI岗位的必备要求 。

常见热点问题示例

“你如何理解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它为什么重要?”

  • 考察要点: 考察你是否理解提示工程是与LLM高效沟通、引导其产生高质量输出的关键技术 。
  • 应对策略: 回答时应包含:
    • 1) 它的定义(一种设计和优化输入文本以指导AI模型生成特定输出的艺术和科学);
    • 2) 它的重要性(直接影响模型输出的质量、相关性和安全性);
    • 3) 提及一些关键技术,如思维链(Chain-of-Thought)、零样本/少样本提示(Zero/Few-Shot Prompting)、角色扮演等 。

“请设计一个Prompt,让AI模型扮演面试官,根据我的简历向我提问。”

  • 考察要点: 考察你的实践能力和对Prompt结构化设计的理解 。
  • 应对策略: 设计的Prompt应包含清晰的指令,如:
    • 1) 角色定义(“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XX岗位技术面试官”);
    • 2) 任务描述(“根据以下简历内容,提出5个相关的技术问题和2个行为问题”);
    • 3) 上下文信息(在此处粘贴简历);
    • 4) 输出格式要求(“请以列表形式给出问题”)。

“你如何评估一个生成式AI模型的表现?”

  • 考察要点: 生成式任务的评估比传统分类/回归任务更复杂。这考察你是否了解相关的评估方法。
  • 应对策略: 可以从几个层面回答:
    • 1) 自动化指标(如用于文本生成的BLEU、ROUGE,但要指出其局限性);
    • 2) 基于模型的评估(使用更强的模型来评估生成内容的质量);
    • 3) 人类评估(这是黄金标准,可以从流畅度、相关性、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
    • 4) 提及检索增强生成(RAG)系统的评估,需要同时评估检索和生成两个环节 。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检索增强生成(RAG)及其工作原理。”

  • 考察要点: RAG是当前企业应用LLM最主流的技术之一,考察你对前沿应用架构的理解。
  • 应对策略: 描述其核心思想:结合了外部知识库的检索能力和LLM的生成能力。步骤包括:
    • 1) 用户提问;
    • 2) 系统从知识库(如向量数据库)中检索最相关的文档片段;
    • 3) 将问题和检索到的文档片段一起作为上下文输入给LLM;
    • 4) LLM基于这些信息生成更准确、更可靠的回答。

不同AI岗位的面试侧重点与高频问题

虽然问题类型有共性,但不同岗位的考察重点差异巨大。求职者需根据目标岗位进行针对性准备。

机器学习工程师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 MLE)

  • 岗位核心: 侧重于将算法模型工程化、产品化,关注模型的性能、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 面试侧重点: 算法深度、编程能力、系统设计、MLOps 。
  • 高频问题示例:
    • 编程与算法: “请在白板上实现K-Means算法。” / “解决这道关于数据结构的LeetCode难题。”
    • 模型深度: “请从数学上推导支持向量机(SVM)的对偶问题。”
    • 系统设计: “如何设计一个抖音的视频推荐系统?需要考虑哪些模块(如特征工程、召回、排序、线上A/B测试)?”
    • MLOps: “你如何对一个已经上线的模型进行监控和迭代?”
    • 工程实践: “处理TB级的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时,你会遇到哪些挑战?如何解决?”

数据科学家 (Data Scientist, DS)

  • 岗位核心: 侧重于从数据中发现洞见,通过分析和建模驱动业务决策。
  • 面试侧重点: 统计学知识、数据分析能力、商业理解力、实验设计 。
  • 高频问题示例:
    • 统计基础: “请解释P值的含义以及它在假设检验中的作用。”
    • 实验设计: “我们想测试一个新的App功能,你会如何设计一个A/B测试?需要关注哪些指标?”
    • 业务案例分析: “某电商平台的用户月活跃度下降了5%,你会如何分析这个问题?请给出你的分析框架和步骤。”
    • 数据处理: “你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缺失值和异常值?”
    • 建模与解读: “你为一个业务问题建立了逻辑回归模型,如何向业务方解释模型中各个特征的权重(coefficients)?”

AI 产品经理 (AI Product Manager, AI PM)

  • 岗位核心: 连接技术、用户和商业,定义AI产品的方向、功能和价值。
  • 面试侧重点: 产品思维、用户洞察、技术理解力、商业敏感度、沟通协调能力 。
  • 高频问题示例:
    • 产品定义: “你如何定义一个‘成功’的AI产品?你会用哪些指标来衡量?”
    • 技术与商业平衡: “当算法团队告诉你某个功能的精度只能达到80%,但业务方要求95%时,你作为PM会怎么做?”
    • 用户体验: “对于一个AI推荐系统,如何处理“信息茧房”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 伦理与风险: “在设计一个AI产品时,你会如何考虑数据隐私和算法公平性问题?”
    • 需求与价值: “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AI产品是什么?为什么?如果由你来负责,你会如何改进它?”

AI伦理与治理专家 (AI Ethics & Governance Specialist)

  • 岗位核心:确保AI系统的公平性、透明性、安全性及合规性,防范算法偏见与隐私风险。
  • 行业需求背景:欧盟《AI法案》、中国《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落地(2024-2025),企业亟需建立AI治理体系。
  • 面试侧重点
    • 伦理框架理解:熟悉主流AI伦理准则(如IEEE、欧盟ALTAI框架);
    • 技术风险评估:能分析模型偏见、可解释性漏洞、对抗攻击风险;
    • 法规合规能力:掌握GDPR、CCPA及行业特定监管要求;
    • 跨部门协作:推动技术、法务、业务团队达成治理共识。
  • 高频问题示例
    • 偏见排查:“如何检测一个信贷风控模型是否存在性别偏见?请描述具体方法。”
      • 考察点:特征敏感性分析(如SHAP值)、公平性指标( Demographic Parity, Equal Opportunity)、对抗样本测试。
    • 合规落地:“如果公司要上线一个医疗诊断AI,需满足哪些合规要求?如何设计审计流程?”
      • 考察点:数据匿名化、知情同意机制、算法备案、第三方审计流程设计。
    • 伦理冲突解决:“当模型精度提升需要更多用户数据,但用户拒绝授权时,如何权衡?”
      • 考察点:隐私增强技术(PETs)应用、联邦学习方案、业务价值与伦理的平衡逻辑。

AI系统工程师(MLOps方向) (AI Systems Engineer – MLOps)

  • 岗位核心:搭建高可靠、可扩展的AI生产管线,实现模型从实验到部署的工业化落地。
  • 面试侧重点
    • 工程化能力:CI/CD流水线设计、容器化(Docker/K8s)、云平台(AWS SageMaker/GCP Vertex AI);
    • 性能优化:模型蒸馏、量化、服务延迟与吞吐量调优;
    • 监控体系:数据漂移检测、模型衰减预警、自动化回滚机制;
    • 成本控制:GPU资源调度、推理成本优化策略。
  • 高频问题示例
    • 管线设计:“设计一个支持100个模型同时在线更新的MLOps架构,需包含版本控制、监控和灾备方案。”
      • 考察点:GitOps流程、模型注册中心(MLflow)、金丝雀发布、跨区域冗余部署。
    • 性能瓶颈:“实时推荐系统响应延迟从50ms升至200ms,如何定位问题?”
      • 考察点:分布式追踪(Jaeger/Prometheus)、计算图优化、批处理与流处理权衡。
    • 灾难恢复:“线上模型因数据漂移导致预测异常,如何自动触发回滚并通知团队?”
      • 考察点:监控指标阈值设定(PSI/Drift Score)、事件驱动架构(Kafka)、告警集成(PagerDuty/Slack)。

如何有效应对:STAR法则深度解析与应用

STAR法是回答行为和项目类问题的利器。提供一个具体的AI项目示例,来展示如何运用STAR法则构建一个有说服力的回答。

面试问题:“请描述一个你认为最有挑战性的AI项目。”

  • S (Situation – 情境): “在我上一家公司,我们是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我们发现,尽管内容优质,但学生的课程完成率普遍偏低,只有约30%,这严重影响了用户留存和续费率。”
  • T (Task – 任务): “我的任务是,作为项目的主要机器学习工程师,开发一个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系统。目标是通过为每个学生推荐最适合他们当前水平和学习节奏的内容,将课程完成率提升15%。”
  • A (Action – 行动): “首先,我主导了数据分析阶段,通过分析学生的历史学习行为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练习题正确率、章节跳跃行为),我识别出了影响学习完成度的关键特征。其次,在技术选型上,我没有直接使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而是对比了协同过滤、逻辑回归和梯度提升树(GBT)模型。考虑到我们数据的稀疏性和对模型可解释性的要求,我最终选择了GBT模型,因为它在效果和效率上取得了最佳平衡。我独立完成了特征工程、模型训练和调优的全部工作。为了验证效果,我与工程团队合作,设计并实施了一套严格的A/B测试框架,将10%的用户流量分配给我的新推荐系统。”
  • R (Result – 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线上A/B测试,实验组的学生课程完成率达到了35%,相比对照组的30%提升了约16.7%,成功超过了我们15%的目标。这个系统的上线,不仅直接提升了核心业务指标,也为后续更复杂的AI教学应用(如AI助教)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和技术基础。这个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平衡模型复杂度和工程实现的可行性,让我深刻理解到AI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解决实际业务问题上。”

终极备战指南:一份可执行的AI面试准备计划

系统性的准备是成功的关键。以下是一个为期12周的备战计划建议,普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

第一阶段:基础巩固 (第1-4周)

  • 学习: 系统学习或复习Python编程、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基础。
  • 课程: 跟随一门经典的在线课程,如Coursera上吴恩达的《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专项课程》 。
  • 书籍: 阅读《统计学习方法》(李航)或“西瓜书”《机器学习》(周志华)等经典教材 。
  • 刷题: 开始在LeetCode上刷与数据结构和算法相关的简单和中等难度的题目 。

第二阶段:深度学习与项目实践 (第5-8周)

  • 学习: 深入学习深度学习领域,如CNN、RNN、Transformer等。可以学习斯坦福的CS231n(计算机视觉)或CS224n(自然语言处理)课程 。
  • 项目: 在Kaggle上参加一个入门级比赛,或者在GitHub上寻找一个感兴趣的开源项目进行复现和改进 。动手实践一个端到端的项目,例如,利用LangChain搭建一个简单的RAG问答机器人 ,并撰写详细的项目报告。
  • 书籍: 阅读《深度学习》(花书)。

第三阶段:冲刺与演练 (第9-12周)

  • 刷题: 聚焦LeetCode上的高频面试题(Top 100 Liked Questions)和与AI相关的编程题 。
  • 系统设计: 学习并练习机器学习系统设计问题,如设计推荐系统、广告系统等。
  • 模拟面试: 这是最关键的环节。
    • AI模拟面试平台: 使用AI驱动的平台进行高频次的问答演练,如Interviewsb.y.ai, Interview Master, AI-mock-Interview等,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反馈 。
    • 真人模拟面试: 与同学、朋友或通过Pramp、Interviewing.io等平台进行真人模拟面试,获得不同角度的反馈 。
  • 行为问题准备: 根据STAR法则,准备并反复演练3-5个核心项目故事 。
  • 行业追踪: 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论文,为开放性问题准备素材。
准备维度 具体行动 资源推荐(2025最新)
知识体系 ▶ 技术岗:精读《Generative AI in Action》(Manning 2025)
▶ 治理岗:研究NIST AI RMF框架(v2.0)
免费课程:DeepLearning.AI《Prompt Engineering进阶》
实战验证 ▶ 48小时内完成1个端到端项目(如:用LangChain+Fireworks AI搭建行业知识助手)
▶ 在Kaggle提交3个相关解决方案
平台:Codalab(自动化MLOps沙盒环境)
差异化策略 ▶ 技术岗:贡献1个GitHub千星项目核心模块
▶ 治理岗:发布1篇AI伦理合规解读文章(知乎/Medium)
▶ MLOps岗:优化某开源项目推理延迟≥30%(附性能报告)
工具:Weights & Biases(模型追踪神器)
临场应对 ▶ 用AI模拟面试工具每日演练(推荐:InterviewMaster.ai)
▶ 针对目标岗位定制3个“杀手级案例”(STAR法则+量化结果)
题库:Glassdoor实时面经(按公司筛选)

AI面试的本质是用工程化思维解决人才筛选的不确定性。在2025年这个技术爆炸与监管成型的关键节点,胜出者永远是那些用技术能力创造商业价值,用伦理意识规避系统性风险的跨界人才。面试官期待的并非完美答案,而是你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执行路径的思维硬度——这正是AI无法替代的人类核心竞争力。未来十年仍是AI的黄金时代,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架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