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速度是衡量创业公司成功几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吴恩达
最近,AI Fund创始人吴恩达在AI Startup School的演讲——“AI创业如何快人一步?”在海外引发热烈反响。
这次演讲他带着实打实的经验,拆解了一个核心问题:在AI技术狂飙的时代,如何快速构建产品与创业?
接下来K姐就带大家解读一下这场演讲的内容~
01. 聚焦应用层:最大的机会所在
吴恩达一上来就戳破了一个真相:媒体总爱炒技术概念,但真正能让创业者落地、赚钱的,恰恰是那些能帮用户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
他把AI技术栈比作金字塔:底层是芯片和云服务,中间是大模型,最顶层是直接解决用户需求的应用。
“没有应用层赚大钱,谁来给底层技术买单?”
他操盘的AI Fund,每月孵化1家应用层公司——这就是明牌:找一个垂直场景的具体问题,用AI做“赋能工具”,是普通人入场的最优解。
这一点我太有共鸣了。身边太多团队死磕“做个更好的大模型”,但普通人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用AI自动翻译资料”、“帮小老板优化文案”这样的具体工具。
离用户越近,机会越实在。
同时,他也给出一些处理具体想法的小贴士:
- 具体的想法能给出清晰的方向,且可快速执行、验证或证伪。
- 好的具体想法往往源自某个领域的专家对一个问题长期的思考。他们的直觉对做决策很有帮助。
- 如果数据让你对一个具体想法失去信心,快速转向新方向也无妨。
02. 产品管理成为新瓶颈
最颠覆我认知的是这段:“AI让工程师效率飙升后,产品经理不够用了。”
以前1个产品经理带6个工程师,现在有团队提出“1个产品经理带0.5个工程师”——因为工程师跑得太快,“该做什么功能”的决策反而成了瓶颈。
而他的建议也很实在:要么让产品经理学代码,要么让工程师懂产品。
懂代码的PM或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能更好地衔接开发与需求,提升效率。
看来,AI时代的团队配比,真的要重构了。
除此之外,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吴恩达强调了建立快速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他个人常用的一系列策略。
03. 培养产品直觉的方法
一、最快路径:用“专家体感”直接穿透需求
以用户视角,用领域经验破局纠结!比如我要做内容工具时,剪辑到凌晨的卡顿、字幕错漏的抓狂,就是最真实的需求信号。
二、次快打法:3-5个“靠谱反馈者”精准校准
自己体感不够?拉几个懂行的人当“人肉测试器”。这招的关键是选对人:拒绝“好好先生”,优先找“有领域体感、敢说真话”的人,用他们的反馈补全认知盲区。
三、街头实战:3-10个陌生人的“野生反馈”
这点可是吴恩达强推的大招:去咖啡馆、酒店大堂拉路人体验。
也是,我们平时在这些地方大都想着摸鱼,这样得到的反馈特真实,分分钟将我们从自嗨里拽出来!
四、规模验证:100+ 用户的“批量反馈池”
想更稳?把原型推给100个以上目标用户,用规模反馈筛需求。
牢记!在这一步中我们要注意的是听共性问题。
五、最慢但最准:用A/B测试“解剖用户心理”
用A/B测试校准直觉,但不止于选A或B。我们需要深挖数据背后的心理逻辑,借数据更新模型,提升凭直觉做高质量决策的能力与速度。
04. 一些分享
听完吴恩达的演讲,我悟到了AI创业的本质是比谁更“懂人”。吴恩达把“产品直觉”拆成可练习步骤,是在教会我们,用人类“温度”驾驭AI“速度”。
当大家焦虑AI会不会取代创业者时,他点明:领域经验、需求捕捉力、试错勇气,才是AI创业护城河。
尤其是他说“具体想法要快验证、专家直觉要善用、数据反馈要校准”,完全戳中AI创业的痛点。
这场演讲不仅是方法论的分享,更是给普通人的强心针:AI 时代,肯深耕、敢试错、善捕捉,“做出让人尖叫的产品”这件事,永远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