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低估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每一件事。
如果有一位“24小时在线的投资伙伴”,只需自然语言对话,就能帮你实时分析市场动态、根据生活灵感和工作认知生成个性化AI投资组合、一键完成股票/期权交易,甚至在你焦虑时给出理性策略——这样的 AI Agent,会如何重新定义“投资参与世界”的方式?
我们邀请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 RockFlow创始人兼 CEO Vakee Lai,聊一聊她刚上线的金融交易 AI Agent——Bobby。这不仅是一款产品的诞生,更是“让投资更简单”使命的具象落地:从 9 岁开始炒股,到百度凤巢产研、AI 早期投资人,再到“用 AI 重塑投资体验”的创业者,Vakee 的每一步都在回答:如何让普通人用最自然的方式,把生活认知转化为投资行动?
我们将从三个维度展开:
1)Bobby的“不简单”故事:为什么 RockFlow 用两年时间打磨这款 Agent?它如何解决用户“投资意识门槛高”和“工具操作复杂”的痛点?英国用户用 Bobby 盯盘买入 circle 股票翻倍等真实案例,如何验证“AI 原生投资体验”的价值?
2)Vakee的“投资世界观”:从凤巢广告变现的认知优势到15年英伟达投资的“认知回报放大”,她如何用“赚认知内的钱”理念穿越一二级市场?作为科技圈少见的女性 CEO,她如何平衡创业挑战与“让投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使命?
3)未来投资的“摇滚精神”:为什么说“去掉所有 GUI,只保留 Bobby”不是激进而是必然?当 00 后用投资表达态度、用交易传递观点,RockFlow 如何通过 AI Agent 打造“生活化的投资乐园”?
最后,Vakee将结合小红书爆文《普通人如何在身边发现下一个风口》,分享她从生活和工作中捕捉投资机会的独家视角——或许下一个“认知变现”的起点,就藏在你的日常里。
👦🏻 Koji
本周的十字路口,我们邀请到了 Vakee, Vakee 是 RockFlow 的创始人和 CEO,RockFlow 最近也推出了他们自己的 AI Agent 的产品,叫做 Bobby。
我们今天希望 Vakee 和我们聊一聊她自己从 9 岁就开始投资的故事,一开始是一个少年投资者,然后做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然后现在她的创业公司 RockFlow 是要帮助更多的年轻人也享受到投资的乐趣,也得到投资的收益。
Vakee 其实也上过十字路口的播客,差不多就在一年之前,但是在那个时候和我们聊的不是 RockFlow 这款产品,和我们聊的内容的标题叫做《我的投资人朋友们真的都在清仓英伟达吗?》。
当时我们聊了英伟达的股票值不值得买,我记得 Vakee 在那个时候是坚定地让大家持续地建仓,对吧?如果当时听了 Vakee 的建议,现在应该已经获得了还不错的回报吧。
那请 Vakee 再和大家打个招呼,然后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介绍一下 RockFlow 和你们最新的 AI Agent Bobby。
👩🏻 Vakee
好,大家好,很高兴又来到十字路口。
我是 RockFlow 创始人Vakee,今天是带着我们的这个新的 AI Agent 产品 Bobby 过来,然后也希望跟大家分享更多 RockFlow 的故事和 Bobby 的诞生故事。
交易Agent是什么,怎么用
👦🏻 Koji
请介绍一下 Bobby 是什么?因为 Bobby 感觉是最近你们的一个重头戏,也是积蓄了很多的力量推出的一款 AI Agent 产品。
👩🏻 Vakee
Bobby 是首个在金融交易领域的 AI Agent。
简单来讲就是你的 7 × 24 小时的投资伙伴,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完成你整个投资闭环,从每天的灵感发现到投资的分析研究,到生成交易策略,到订单执行,甚至包括执行完以后你的持仓管理,它会就像你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对冲基金团队一样。
有交易员,有分析师,有风险管理团队,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在投资这个事情中实现你的想法。
这是一个特别垂直的领域,很难做,但是我们还是把这样一个可以闭环的产品给实现了。
👦🏻 Koji
它和之前的 RockFlow App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 Vakee
之前的 RockFlow,其实还是App 的形态,我们希望它足够简单,能够让大家非常方便地去完成交易。而 Bobby 它整个形态就是自然语言对话的形式,我们其实希望后面可能“没有 RockFlow 这个App 了”,主界面就是 Bobby,只需要跟他进行对话,然后完成整个交易闭环。
我以前跟大家说, RockFlow 设计清爽、使用简单,这些符合一部分人的需求,但其实也不是最根本的差异化,而现在 Bobby 这种基于 Agent 的交互的应用形式,我觉得它就是跨时代的产品,可以解决所有复杂场景下的问题。
大家用了 Bobby 以后,就不会再问我“你跟 Robinhood 是什么区别”了。
👦🏻 Koji
说到“未来可能没有 RockFlow 这个App 了”,正好昨天就 Sam Altman 在 Y Combinator Startup School 的第一天,Sam Altman 做一个分享,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认为 “未来 UI 界面会消失”。
其实和你刚才提到的一样,你们现在真的有在如此极端地做这个计划吗?打算什么时候干掉 App、只保留 Bobby Agent ?
👩🏻 Vakee
计划今年就会上线只有 Bobby 的产品。
Koji 和我都做过产品经理。以前,我们做产品就要取最大公约数,所以会在目标用户群中去提取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功能点、需求点,这是以前做产品的逻辑。
但是我们明显发现在复杂场景下,基于功能的界面其实很难完成不同人的需求 ——比如说这个特别复杂的场景。其实退一步,哪怕说 OTA 的 App,比如携程,甚至百度地图,也会不知不觉就把 App 做得超级复杂。
举几个例子,携程我经常定酒店,根本选不到、筛选不出来我要的东西,因为它的筛选维度跟我不一样。我要的维度没有办法一次性给筛选完,这个事情其实就很离谱,因为实际上这些维度和这些数据、这些标签在数据库里都有,反而是 App 这种形态,或者说这种基于有限功能的页面,严重阻碍了我去实现我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以后就会很简单:Agent 加数据库。
我真实的感受,比如说像 Bobby,我们以前要开发多种下单方式,其实我们需求池里面特别多,但是每一次大家都要 debate 很久,要不要先做追踪止盈单?要不先做那个订单?因为每个订单的开发成本都不低,从前端到后端,从算法到工程,而且它对于界面的占领其实都很强。
我们都知道,做产品做减法很难,做加法最容易,然后就会有 1 万个功能在你的 App 上。
👦🏻 Koji
对,尤其是一个类似 RockFlow 这样的券商 APP,特别容易就变成有一万个功能。
👩🏻 Vakee
没错,所以其实 Agent 在解决什么问题呢?在这种复杂场景下,每一个需求其实挺特别的。
比如说 Bobby,以后我们就不再 App 上开发任何这种细节功能了。用户可以直接告诉 Bobby 我要干嘛,Bobby 可以帮你实现这个世界上没有出现过的条件单,因为它能够用 AI 的方式重新组装那些功能。
这些条件单的方式在现存的任何互联网券商 App 上都是没有的。
一个不可能提供 80 种下条件单的方式,肯定是有取舍的,但其实用户可能就是会有 800 种不同的下单方式。
所以在复杂场景下,用自然语言与 Agent 交互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每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AI Agent 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将改变产研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变 App 的模样——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巨大的范式改变。
举个例子,我妈昨天让我给他订机票,他和我爸要去乌鲁木齐旅行,他们又不能买太晚的航班,然后又最好不要转机,或者转机时间不要太短,这件事情我没有办法跟携程 App 去交互表达。
👦🏻 Koji
所以你就是父母的 Agent。你在帮他们解读需求、拆解任务、去帮他们完成下单,闭环了。
👩🏻 Vakee
没错,但实际上你看携程,我想表达的东西,它数据库里都有,但是 App 什么也解决不了。百度地图也是,高德地图也是。比如说我在西二旗,要跟双井的朋友约个地方吃火锅。我要跟他讲,百度地图你能不能给我们两个找一个对我们来说地铁都方便,然后要个不辣的火锅。但 App 上搜不出来,就非常难用。
所以我觉得我看到的变化就是这个,所有相对复杂的场景以后一定都是数据库加 Agent,我觉得基于功能排布的 App 以后不会存在。
👦🏻 Koji
今年 Agent 有一股热潮。
年初十字路口的第一期节目,我们请到真格基金的管理合伙人戴雨森,那个时候我们做了一期开年对谈,那一期内容的标题就叫 Agent 元年。
在那个时候,其实提 Agent 元年还没有那么明显,但当时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信号,尤其是 Devin 的发布让我们感受到了 Agent 技术的成熟、交互范式的创新。
Manus 和 Lovart 发布了之后,十字路口都在 24 小时内就发表了深度评测;Flowith、Clacky 和今天 Bobby 等 AI Agent 产品也选择在十字路口进行首发。
想问一下 Vakee,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打算做 Agent 这个产品的呀?
👩🏻 Vakee
我们刚好这两天还在内部去翻了一下,关于 Bobby 这个产品,最开始叫做Rockbot,其实是 2023 年的 4 月份开始做。
现在的 APP 中间的一级页面功能叫做 AI 策略,原来叫交易GPT,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直接用 GPT 实现了整个从发生了什么,到你能够去买什么股票或期权,而且是个性化的体验,就是个性化的交易机会实时推送。
我们上线完这个产品以后就马上开始内部讨论,下一步 AI 原生体验,我们要以什么样的产品形态去呈现,然后我昨天还找到那个 demo 视频。当时讨论这个所谓的 AI native 产品的形式的时候,还没有 Agent 这个说法。
👦🏻 Koji
是两年前的 5 月份是吗?
👩🏻 Vakee
两年前 5 月份,2023 年的 5 月,当时我们探索是那个上线了交易GPT,探索了产品形态,基于这个 bot 和 Copilot 的产品形态,已经做了一个非常完善的 demo,然后我们在 2023 年的 9 月内部正式立项,开始去做现在的 Bobby。因为我们内部的文档文化特别好,所有的会议什么都有很清晰的记录。
第一个点说的就是 Agent。所以其实我们是 23 年的 9 月决定以这个现在这个 Bobby 的形态,以 Agent 的基本架构去实现我们想要的 AI 产品体验,我也看了当时那个会议纪要,我们第一部分讨论就是现在的 AI 能力边界,就当时 23 年的能力边界,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他做得好的,什么是还不行的。
👦🏻 Koji
我比较好奇,就是在 2023 年你们立项的时候,Agent 的能力边界和今天做 Bobby 的这个能力边界,有哪些新的突破?
👩🏻 Vakee
当时其实我们看到 Agent 已经能支持逻辑推理与多阶段上下文思考,可以根据当前的状态自动选择下一步要干什么。调用 API 是没问题的,然后访问维护知识库的能力也是 ready 的,这些能力是 OK 的。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幻觉很严重。当时我需要做一个决策,因为其实公司是有不同的声音的,看到那么严重的幻觉,就想说,要不要再过一阵,等几种模型和基础能力更稳定的时候,我们再去做。
但是我当时和主要的同学其实还是很坚定的,就是一定要先去探索。就是所谓的“做船的公司”和“做塔的公司”的区别,你如果是一个“做船的公司”,那么你就会随着基座模型和底层能力的提升,产品能力就会跟着提升,做塔就会被淹掉。
所以我们首先判断要做的这个产品是“做船还是做塔”,在一个行业壁垒很高的领域做应用,肯定是“做船”的路线。第二个就是,如果我是这样的公司,我要不要等待?因为我们当时已经做了 RockFlow 一两年的时间,我是深刻地知道金融行业它有大量的 knowhow 是在产品和工程上的,我如果要在这个领域中做个垂直的应用,最优解就是赶紧做,因为在过程中会解很多很细节的问题。
👦🏻 Koji
要做好一个金融的工具,还有很多工程任务和细节。如果做得早,做得更细,就有领跑的优势。我自己用 RockFlow 和 Bobby 也有这样的感觉。
Manus 发布后,字节内部立即出现 6 个团队抄 Manus。今天确实很多公司已经出了高仿复刻,但这些复刻并没有撼动 Manus 的地位 —— Manus 没有像大家想象中那么好「抄」。
但当我看 Bobby 的时候,我感觉这更是「抄」不出来的 ——至少不会在半年之内就抄一个 Bobby。这背后有大量琐碎的、细腻的工作要做。
👩🏻 Vakee
对于 Manus,就我的粗浅了解(我说的不一定对哈,因为确实我也是外人),它虽然是通用型 Agent,但整个交互体验中有很多的对浏览器的理解,交互层面的工程理解,这个团队一定有核心同学之前有很强的积累。
有些事情是共通的。比如说刚刚讲的,我要做 Bobby,你首先得要是一个会做金融工程的团队。比如说去处理公司行动可能有几百种可能性。世界上到今天都没有供应商能帮你很好地解决这些细节问题,包括 IB,包括富途,包括我们都是一步一步自己去处理的。所以为什么 Bloomberg,包括国内类似的万得,它还是很值钱的,因为金融数据里都是苦活。
金融行业里面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非常高,包容度很低,你要做得很细致。所以你的金融工程团队一定是做这个业务做出来的。我们不管在做通用还是垂类 Agent,对于所在领域要解决的产品研发和工程的问题上,还有很多很多细节,我觉得这就是壁垒。
所以 RockFlow 不是第一年就做 Bobby,我们 2021 年成立,先做了几年的美股券商,搭建了全套的柜台交易系统。有了各个国家的用户,我们跟用户一起去理解需求细节,然后才开始做 Bobby 这个产品,还是原来那个团队。 除了对AI的研发能力,垂类的 Agent 应用还必须有对这个领域理解很深的产品和工程团队。像金融、医疗这些领域,团队对这行业的认知,都会体现在产品上。
👩🏻 Ronghui
Bobby 在公司内部的权重是什么样的?你们当时是把它当成一个试验性产品来做,还是对未来的一种赌注?
👩🏻 Vakee
一开始是优先项目,然后尤其到今年就绝对 all in。整个研发的过程中,这个季度以及上个季度的 OKR,除了交易稳定性以外的需求,全部为 Bobby 让步。你
提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这也能回答比如为什么前辈友商不做,以及他们会怎么去对待这个事情?核心就是我们是 all in 来做的,当成最高优先级,我们是当成以后没有 RockFlow App 来做的。如果你只是当成一个功能来做,就很难做成。
以前做 VC 的时候经常问创始人巨头也做怎么办,这几年我深刻感觉,其实再大的团队,能打的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个人。任何公司之间的PK,或者是行业之间的竞争,就看谁敢把这 20 个人 all in 到这个项目上。
如果你敢,那我觉得大家都有机会。如果你不敢,你就当成内部创新,那是很难的。因为创业团队是用命去拼,然后大厂是内部创新,拿着几百万年薪去做,完全不同的战斗状态。
👩🏻 Ronghui
这当中有多少是来自你对 Bobby 的 Agent 产品形态会取代 RockFlow 未来的确定性?有多少是来自行业给的信心?
👩🏻 Vakee
我觉得主要 99% 是前者。
十字路口采访了很多 AI Agent 产品的 founder ,但我几乎没有精力去关心别人做什么。很多人问我,你觉得 Manus 怎么样?Flowith 怎么样?其实关注不了太多,你真的是几乎所有精力都在为你相信的那个目标在往前冲,因为这个事情它太新了,Bobby 是世界第一个这样的东西。
我们给自己幻想出来了一个未来,然后我们 all in 往那个未来冲。我们这个团队百分之八九十都是 INTJ,就全员非常 J。那个事情我就非做不可,就要尽快完成。
现在能明显感觉到这个世界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然后看到了 Agent 加数据库,它是未来的产品形态,我要做的是用这种形态去满足这个领域下用户需求,我是坚信,以及我自己现在都在用 Bobby 去做所有的交易和下单,它现在就是更方便更好用。
我从小就没有 peer pressure,从来不 care 别人在干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需求,toC 的创业就是能不能做出一个更好用的产品,能满足这代人的需求。所以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去想你的用户,去想你的团队,你的用户需求是什么,你的团队执行效率够不够高,就可以了。
👦🏻 Koji
这个听起来是蛮幸福的一种创业,INTJ 可以把一个事往“死”里打磨得非常的精致。
Bobby 其实内测也有一段时间了,之前内测应该有几百位用户。想知道一下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故事?
👩🏻 Vakee
因为我们差不多就这两周时间陆续开放,我觉得还是挺兴奋的。Bobby 现在每天发一版,每天迭代一次模型,这是我们能做到的,哪怕 RockFlow App 做到今天都还会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那我们就不断去快速迭代。
举几个好玩的例子。第一个就是那个 Circle 上市的那一天,我们有一个英国的用户,这是她买的第一支股票,也是第一次在 RockFlow 交易,因为大家在群里讨论了Circle,然后她直接跟 Bobby 说,上市以后给我挂一个这个订单,帮我买多少钱,然后就去忙别的了。第二天发现 Bobby 80 块钱买入了,并且还帮她下了一个止损单,这只股票现在已经翻倍了。她把完整的跟 Bobby 的聊天记录,收益截图分享在群里了。她觉得如果没有 Bobby,可能开始投资美股的时间还会延迟。
其实他是 RockFlow 用户已经有一阵子了,但一直没有买,不知道怎么开始。Bobby 其实是有很多边界可以去探索,甚至我以前都不知道 Bobby 可以一键清仓。我们一直有一键平仓的需求,一直没做排不上。但现在我们发现用户自己用出来了,Bobby 就给他完成了。
👦🏻 Koji
那 Bobby 会有一些平仓策略吗?
👩🏻 Vakee
它会做一些调整,比如你有 100 万美金的特斯拉股票要一键平仓,它会帮你分次下单,然后平滑你的磨损。
👦🏻 Koji
我自己用 Bobby 试了一个非常非常小白的一个指令。我入金了 3000 美金,然后给 Bobby 说:“我现在有 3000 美金帮我买股票,我要赚钱。”
我当时就很想试一试,在盲目相信 Bobby 的情况之下,它会帮我干啥?结果它给我买了 6 只股票,都是非常稳健的,包括两个指数(SPY 和 QQQ),然后还买了苹果、英伟达、可口可乐 ——这个其实对小白是很友好的,当你有 3000 美金,不知道要买啥的时候,你交给 Bobby,大概率比自己冲动下单买到的结果要好。
👩🏻 Ronghui
我这里也想到一个问题,对很多小白用户来说,比如像我这样不太炒股的人来说,听起来操作非常的简单。我问了很多问题,同样的 prompt,我也给了其他几个 Agent 工具。我的感受是首先 Bobby 的操作非常简单,其次它在帮我操作一个门槛很高的东西。那你对我这一类用户,会怎么解释 Bobby 如何服务得更好,以及如何帮助我实现我的目的?
👩🏻 Vakee
其实刚刚讲的例子就是小白用户,都没有交易过。投资有两个门槛,一个是你的心理门槛,你觉得很难;第二个是操作门槛,很麻烦,确实不会弄。Bobby 这种 Agent 的自然语言对话式,从这两个层面把用户的困扰解决掉了。
Bobby 让你把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从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交易机会,这个交互形态天生就降低了你的心理门槛。你去跟现有的券商 APP 沟通,你不知道怎么沟通,Bobby 就有点像你跟一个人以更自然的方式沟通,它降低了你的心理压力和门槛。
👦🏻 Koji
不过其实用户和 ChatGPT 或元宝聊,得到的回复或许也是一样的?
👩🏻 Vakee
在这个自然语言对话的交互层面上是一样的,用这个形态先帮你把心理门槛降低。
但更重要的就是,交易这个场景对很多人来说觉得操作比较复杂。Bobby 和其他大模型 chatbot 最大的不同就是,Bobby 帮你把投资交易这个行为给闭环了。比如年初你问 Bobby:“Labubu 特别火,我应该做什么”,Bobby 可能会说你可以考虑泡泡玛特的股票。或者现在已经火过头了,Bobby 会提示你应该谨慎投资泡泡玛特。他会给你一个你的灵感、结合市场环境和你的风险偏好所对应的投资策略,并且可以帮你完成下单交易。
我认为做一个垂类 AI Agent,最重要的就是帮用户把这个事情做掉。
👩🏻 Ronghui
Bobby 其实整个开发的过程花了两年,为什么会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中间有没有走什么弯路?
👩🏻 Vakee
我们 2023 年的 9 月份算正式立项,一年半的时间,基本没有弯路。要做一个垂类的Agent,做到闭环真的要花好多时间,好多细节需要打磨。最开始那些版本的时候没有太考虑速度。但后来发现,慢就是原罪,慢就没法等,用户没那么有耐心。
👩🏻 Ronghui
对慢的衡量标准是怎么样的,什么时间算慢?
👩🏻 Vakee
我们其实在“慢”这件事上做了非常多优化。早期的时候,Bobby 的响应速度确实不够快,一轮对话可能要十几二十秒才能出结果,这在交易场景里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后来我们重新设计了整个 Agent 的调度系统,优化了编排能力,把效率和性能都拉上去了。因为我始终觉得速度是第一关卡,你只有“足够快、够稳定”,你才可能谈得上“产品化”。
但如果要做到产品化、甚至进一步商业化,就还要面对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成本可控。你不能每一次交互都消耗大量 token,也不能让用户因为等太久就退出流程。所以做 Agent、做大模型应用,本质上永远要解决这两个问题:一是速度和体验,二是成本控制。
我们内部其实在这些“功能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上花了很多力气。比如你怎么设计架构,让 token 消耗保持稳定?怎么确保用户每次提问都能在 1-5 秒以内拿到答案?其实这些底层机制往往比表面功能还要难,但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一个 Agent 产品可落地的基础。
👦🏻 Koji
在内测的这些用户里面,你最关注的数据指标是什么?比如说聊了多少轮?还是下了多少单?还是帮他赚了多少钱?
👩🏻 Vakee
活跃指标,使用时长。你要跟他进行多轮对话,然后它要实际帮你,肯定在过程中解决了一些问题或者疑惑。
👦🏻 Koji
刚才分享到 Bobby 买 Circle 这只股票的案例,听起来好像是 Bobby 半夜下的单?当时有没有让用户确认呢?我认为这样自动下单的话,帮用户赚钱了他们当然开心;但如果赔了,这个责任会不会怪到 Bobby?
👩🏻 Vakee
所有的下单都是确认过的。比如说“买多少钱”,Bobby 会反复确认,以什么样的价格买,经过对话的确认,才会去执行这个指令。所以它还是靠谱的。
👦🏻 Koji
有没有关于大家用 Bobby 「赚到了之前或许赚不到的钱」的故事?
👩🏻 Vakee
那天特朗普和马斯克吵架,有一个交易特斯拉特别多的用户就问 Bobby,现在应该怎么办?Bobby 说他们俩吵架,特斯拉大概率还得跌,可以考虑买小熊,也就是我们的一款 put 期权。然后经过多轮对话之后,他在对话中选了一个 put,这个用户就买了这个小熊,然后变成了当日的牛人榜一,涨了 400% 多卖了。然后还给了 Bobby 最大的一个打赏。他甚至说,如果能设置成“收益分成打赏”,比如他收益的 1%、5%都给 Bobby,他都愿意。
他还在社群里分享了几个反馈点:
第一,他完全是因为 Bobby 的对话才下了这笔单。不是他凭空做出的判断,而是 Bobby 把认知结构化之后,变成一个明确可执行的决策。当然最终下单是他自己决定的,但 Bobby 起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触发作用。
第二,他说 Bobby 是他第一次用 AI 交易时,真正感受到“被理解”的产品。他用过很多产品,从 IB、富途到 Robinhood,甚至一些 AI 工具,但都没有这种“对话+理解+定制”的组合体验。
他用 Bobby 的时候,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这个 Agent 在分析他过去的交易行为,理解他是怎么做风控的,怎么选标的,然后所有建议都对得上他的“心窝”。就像一个真正懂他节奏、懂他习惯的投资助理,而不是一个生硬的交易工具。
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经验用户的反馈。之前很多人会觉得 RockFlow 太“轻”、太简单,不够专业。但他们开始用 Bobby 之后,发现它反而是目前最能支持复杂决策的工具。我觉得这就回到我们为什么要从传统的功能型 APP 转向以对话为核心的 Agent 形态。这种形态天然能够拉宽你能服务的用户范围,从新手小白到资深交易员,都能从 Bobby 身上获得匹配他们需求的东西。
刚刚这两个例子,是两个很不一样的体验,他们俩分别感受到了 Bobby 作为一个 Agent,是能够更好地覆盖不同需求的人群的。从功能形式的 APP 到现在基于 Agent 对话形式,一下就把能够 cover 用户的范围扩大了。以前有些比较有经验的用户会觉得 RockFlow 太简单了,很多功能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现在成熟的交易者也会使用 Bobby,并跟着它下单,拿到了第一次的正反馈。
👦🏻 Koji
现在 Bobby 还是需要用户主动发起一个问题它才给响应,那你们有考虑过让 Bobby 主动给用户一些建议?
👩🏻 Vakee
我们下一个版本的 Bobby 会主动给你可能会想要知道的东西。会有些交易灵感,但不会突然冲出来说你应该买这个。
👦🏻 Koji
什么样的交易灵感呢?
👩🏻 Vakee
比如说打仗这种宏观的信息,比如说你持仓相关的一些股票。比如你对稳定币很感兴趣,会给你推送这些相关信息。我们还发现大家最刚需的需求是给他打电话,让 Bobby 给用户打电话。
👦🏻 Koji
用户想被提醒?
👩🏻 Vakee
对,他就是想被提醒。
👦🏻 Koji
我有个朋友曾在香港为某位大佬打理 family office。那份工作本身就挺有意思的——一个四五人的小团队,服务的对象是位九十多岁的老爷子,至今仍每天紧盯市场走势,给他们打无数通电话。
电话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明确的交易指令,另一类则是模糊的调研需求,比如“你们帮我看看这个赛道最近有没有动静”“这个标的值不值得加仓”。听起来,他们这个团队就像是老爷子的“Bobby”——一个始终在线的 AI Agent,只不过是真人版的。他们每个人背景都不简单,基本都是名校 MBA,金融行业资深从业者,年薪几百万不在话下。
但我在想,这些“金融行业的高级打工人”,恐怕很快就要和 Bobby 们竞争了。
👩🏻 Ronghui
我刚想补充一个问题,差不多一年半的研发过程里面,你提到有一些很重要的决策,怎么样可以节约 token,节约成本,我其实还蛮好奇的。回头看当时有哪些现在觉得正确,或者很有意义的一些决定,这个可能对很多创业的人来讲可能还蛮有借鉴意义的。
👩🏻 Vakee
所有创业者应该先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要做垂类的还是通用的Agent,为什么选择这个方式?我们选择垂类,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是两种需求,一种需求是大家只是不想做,做得好或者不好影响没那么大,它不致命。比如工作中的一些场景,去帮我写个邮件,去分析一个旅行路线,生成一个研究文档。这些事情可能我自己不想都花很多时间弄,我自己花时间写可以做成 70 分。让一个 Agent 帮我,可能做成 60 分、65 分,我也可以接受。这是生活中大多数的需求。
另外一类,比如说金融、医疗、制造业的一些精密场景,它们不太一样。做成 70 分和没有 70 分,可能是致命的,差别会非常大。所以在这一类容错性要求高的场景,就一定要达标。用基于 workflow 的方式相对来说是可以又快又好地达到 70 分的标准的。
所以你要分辨你所在的行业,你去解决的这个垂类,到底在解决哪一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你的架构到底要基于什么样的形式去做,这是商业上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就是优化问题,它其实就是在过程中去解决。我们在过去一年多的开发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迭代。核心思路是围绕具体场景需求选择最佳实践方案。
Vakee 个人经历:投资、百度、AI
👩🏻 Ronghui
能否聊聊你的个人经历?特别是 9 岁开始炒股的故事,前段时间看到相关报道时非常好奇这段经历。
👩🏻 Vakee
这主要受家庭环境影响。记忆中 90 年代炒股是全民现象:电视 1-3 点都在播放股市行情、报纸上的 K 线图、通过电话下单。我常去证券营业厅的大户室。
👩🏻 Ronghui
这种环境让你天然接触了大量投资信息,降低了入门门槛?
👩🏻 Vakee
确实如此。后来做美股交易也是类似情况——2013 年我回国加入百度后,身边同事都在交易中概股,互联网从业者算是国内最早接触美股投资的群体。
👩🏻 Ronghui
请梳理下你的职业轨迹?有没有跟投资交易和 AI 相关的事?
👩🏻 Vakee
我的职业经历覆盖了大公司产研(百度凤巢)、一级市场(百度投资部科技赛道+ VC)、二级市场投资,现在创业。除了没在国企呆过以外,各种职业角色我都做过。2013 年放弃某主权基金选择回国,就是看准移动互联网浪潮。我在创业之前,要不在做 AI,要不在投 AI,然后一直在投资美股。
👩🏻 Ronghui
之前你说为什么做 RockFlow,灵感是来自“散户大战华尔街”。所以你说“信”这个事情,其实你整个创业过程都是在执行“让交易更简单”这一想法。你可以说说你当时看到“散户大战华尔街”是什么感受吗?
👩🏻 Vakee
它是一个开始。因为它是一个现象级事件,所以会促使你开始关注这群人、这件事。我当时其实已经回到二级市场了,我开始关注交易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首先是年轻人的投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投资的目标就是赚钱,但 Gen Z 的投资除了赚钱,还承载了其他属性:他们要表达价值观。
我说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讲价值投资,比如巴菲特那一套,是从投研的角度看公司价值,比如 PE 要合理;但今天年轻人说的“价值投资”,是“我认为有价值,它就有价值”。投资已经变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GameStop 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有人说,那是我小时候买游戏光盘的地方,那是我的回忆,它不应该被你们做空。对他来说,这家公司在他的生命中有价值,所以他用投资行为去表达态度。投资变成了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因为这个事件,我开始研究这个群体,发现全世界的年轻人都想买特斯拉、苹果的股票,对美股有兴趣。但你会发现,除了中美两国,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好用的美股券商,供给极其有限,渗透率也很低。这是我看到的一个明确的机会。
👩🏻 Vakee
说到我为什么创业,当时我的判断标准有几个:
第一,我要做足够大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无论做什么都很难,那就应该做个大的。金融是一个比互联网还大的行业,除了能源以外,最大的就是金融。
第二,我一定要做一家 AI 公司。我之前做投资时经常讲,广告、金融、游戏是 AI 最适合落地的三个场景。尤其金融,是纯数据场景,非常适合 AI 快速迭代,交易则更是最理想的切入口。
第三,我必须对它有 passion。因为创业太难了。我投了近 30 家创业公司,很多今天看起来风光的、甚至已经上市的,其实过程都非常不容易,所以你必须真的热爱这件事,不是“非做不可”,你是坚持不下来的。我现在也会经常被一些年轻同学问创业建议,我通常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件事你是不是非做不可?如果不是,其实不是必须要创业的。
第四,我得能做这件事。这就回到我怎么定义这个目标。如果我要做一个 AI 时代的交易平台,我要做什么?
我当时给自己定了两个关键词:
- All-in-one:一个平台上能交易所有品类——美股、港股、各国股票、期货、期权、彩票、合约、外汇、Crypto,全都能交易。
- AI Native:我希望提供的是原生的 AI 体验。
All-in-one 和 AI-native 是我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如果能做好,它就是一个“新物种”,是一个给新时代用户提供全新体验的机会。
那我和我的团队能不能做这件事?后来回过头看,发现自己创业之前的十年工作经历,每一步都算数。从在伦敦做量化,到加入百度凤巢成为 AI 使用者,再到进入百度投资部和VC投资 AI,从 AI 产研到投资 AI,加上一直沉浸在二级市场,最后创业做 RockFlow 看起来就很自然了。要找一个既懂 AI、又懂投资、还能不厌其烦hands on每日产研和运营的人,我是极少中的一个。说实话,对于很多背景类似的人来说,能持续靠投资赚钱的人,绝大多数是不愿意做一个 toC 产品创业的,太苦了。
直到今天还有人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Vakee,你投资能力这么强,为什么还要去创业?”
我的回答是:这是使命。我真的很想把这件事做出来。从小时候开始接触投资,到真正理解交易背后的逻辑,我一直相信投资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它可以是大众参与的。比如我当初开始交易美股,是因为我在凤巢,接触到的是中概股和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凤巢做的是广告系统,而 90% 的互联网公司的盈利模式都是广告变现,所以我天然在这个领域有认知优势。甚至我打开淘宝首页,看前几条广告的位置和高度,就能大概判断这个季度阿里的业绩能不能完成——因为那是我每天的工作。后来开始投 AI,就买了英伟达股票,也是一样的逻辑,通过二级市场放大认知收益。
要下额外功夫的是赔率设计:比如是买股票还是买期权?怎么配置、怎么保护风险?这些是交易层面的技术。但判断“方向对不对”,其实来源于生活和工作。而这也是我为什么觉得:如果我能做到,很多人其实也能做到。比如 GPT-3.5 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已经知道英伟达会受益,甚至知道 AI 是未来。但很多人没有把这个认知转化成投资决策,也没有行动。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有人早就天天买拼多多的东西,但一股股票都没买。很早就买了特斯拉车的人,很多也从没投资过特斯拉股票。
👦🏻 Koji
我觉得这段经历特别有趣。因为 Vakee 最近在小红书上有一个帖子爆火,标题是《普通人如何在身边发现下一个风口》。她想传达的核心是鼓励大家:把生活中发现风口的观察转化为投资决策,其实是有可能获得实际收益的。
就在昨天,肖弘突然在微信上跟我讲,一年前我和他见面时说——泡泡玛特卖得最好的 IP 已经不是 Molly,而是 Labubu,增长非常快。我们都有一段遗憾,当时没把这个发现转换成投资决策。
👩🏻 Vakee
对啊,钱都从天上掉下来了,你都没伸手去接。
👦🏻 Koji
所以我觉得现在有了 Bobby,我更有可能接住了!
👩🏻 Vakee
对,其实无论是 RockFlow 还是 Bobby,本质上我在做的,就是用不同的产品形态和新的技术手段,让大家把日常的认知转化成交易机会。而这个动作变得越简单,就越容易落地。比如你只要说一句:“帮我买 100 块钱特斯拉”“帮我买一手泡泡玛特”,就可以完成交易。它不再复杂,也不会令人害怕。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改变世界的方式。而如果因为 Bobby 和 RockFlow 这样的产品,可以让更多人把生活和工作中的认知变成他们自己的投资决策,把渗透率提高 100 倍——我觉得我这辈子就值了。这真的是我发自内心的使命感:让所有人都能体验到投资的乐趣,让他们知道,自己也可以参与公司成长并且获利。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讲。虽然肯定会有人在评论区骂,说什么“幸存者偏差”之类。首先,确实不是每个人投资都能赚钱;这点必须承认。第二,关键在于什么?我认识那么多对冲基金经理,错过了泡泡玛特、老铺黄金、蜜雪冰城。为什么?因为普通人才会去真正买这些商品。这些消费,是他们的生活。而很多基金经理他不会去观察这些。
所以从根本上讲,不要低估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每一件事。比如你看到一鸣零食店门口顾客络绎不绝,那你觉得这只是个普通场景。但我告诉你:这就是你的机会。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华尔街看不到。你早就知道 B 站的弹幕文化很火;你身边的年轻人每天都在用。当时很多一级市场投资人就感受不到。很多人默认“投资”就是专业人士的事,要看财报、分析量价关系、跑模型。结果反而忽视了最有价值的线索——你自己的生活。
其实 DAU 是什么?就是你身边越来越多人在用。增长又是什么?不就是你不断在买盲盒吗?我之所以买泡泡玛特,是因为我看到办公室的盲盒堆越来越多,大家天天在问怎么买 Labubu。蜜雪冰城也是,我从来不喝,但同事在说“又好喝又便宜”,我就去打新。结果中签了,感觉打新的收益可以让我一辈子喝蜜雪冰城。
👩🏻 Vakee
我记得那个寿司郎的案例,有人很喜欢吃那家店,他就去买了寿司郎母公司的日本股票。因为他观察到——门店一家一家开,大家都在吃。他就买了。他就是普通人,他只是根据自己的生活做了一个决策。所以我一直强调:生活里的机会,就是普通人最好的机会。
第一,不要认为投资一定要看量价指标、研读财报。
第二,你的观察和认知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机会。如果你连自己生活中的机会都看不到、连工作中的认知都不能转化为判断,那你更不可能抓住认知之外的机会。
我在 2023 年底的时候,8 块钱买了很多 Robinhood 股票。如果我在做 RockFlow,确连行业龙头 Robinhood 股票都不买、不知道什么时候该买、怎么买,那我这个AI交易平台 founder 就不合格。同样,如果你是 AI 投资人或者创业者,必须要看看你仓位里有多少英伟达。因为一级市场投资、二级市场投资、创业,这三者有一个共同要求:判断力。
判断力是什么?是你对行业规模、演进方向、格局变化的判断。而这个能力,在二级市场的仓位最能体现。
👦🏻 Koji
虽然打开一个炒股软件确实不难,但对很多人来说,它依然是一道门槛,把他们挡在了“投资”这件事之外。
而 Bobby 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个门槛再降一降。所以我觉得它真的是能让很多年轻人第一次真正地、有可能地享受到:把自己的生活、认知转化成投资回报。这也是 AI 能够带给我们的正向价值之一。
👩🏻 Vakee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我真的希望因为 Bobby 的出现,投资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大家可以通过投资去参与这个世界的变化。我们都知道,真正最大的回报,其实是资本回报。我们是很多公司的消费者,比如说我订阅了多邻国,那我当然也会买它的股票。这样我既是消费者,又是股东——我用它的产品、创造了营收、带动了股价,最后我自己也获得了回报。
但现实是,大多数用户只是消费者。他们为公司创造了价值,却没有参与资本收益,这部分被我赚了,因为我持有它的股票。你出力,我赚钱,这个循环其实是不完整的。
但实际上理想的商业循环应该是:用户既是消费者,也是股东。因为消费者是股东,所以更忠诚;他会给你反馈,会帮你优化产品,会支持你、希望你好。
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公司开始走上这条路,比如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还有像 Square 当年上市时,投行邀请很很多它的客户来认购 IPO 股票。大家因为持有股票,彼此的合作关系也更加稳定。这是非常正向的循环。包括 Robinhood,它的很多用户也是它的股东。将来如果小红书上市,它也应该让自己的用户成为股东。
因为一旦你理解了这个循环——你用得越多,公司股价越涨,你获得的回报越高——你当然会支持它,对吧?我以前还跟 B 站说过,你们的大会员就送一股 B 站股票,直接在 RockFlow 上送。这就是良性循环的力量。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普通人能够识别身边的风口,然后买他们熟悉的公司、消费过的公司、支持他们喜欢的产品,成为这些公司的股东,和它们一起成长。这才是健康的商业社会。像滴滴司机也是。他们为滴滴贡献了巨大的价值,但没有滴滴的股票,只有被抽成的工资。这个回报体系不平衡。但如果买股票这件事变得足够简单,这个循环就能建立。
我觉得这就是商业平权。而这是我想通过产品真正推动的改变。
👩🏻 Ronghui
我也想补充一个最后的点:我觉得很多人不是没看到这些信号,他们其实看到了,但缺的是“一个理性的把关”。就是一个声音告诉他,“这是可以做的”“你是可以参与的”。就像你前面说的,意识上要完成一个转变——我不仅是消费者,也可以是投资者。但在这个过程中,人是需要理性确认的。他们会担心:“这是不是太专业了?”“我会不会判断错了?”
👩🏻 Vakee
对,所以 Bobby 不是一个语音下单功能,它是一个 AI Agent。哪怕你只是随口说一句:“我想买 3000 美金的股票”,它也会有完整的逻辑链告诉你:为什么可以考虑这些股票?为什么是这 6 个?它不会只是接指令,它会帮你做解释、做判断——用你听得懂的方式,把普通认知转化成可执行的投资建议。
比如说你去年问它:“Labubu 很火,我要干嘛?”它可能告诉你可以买泡泡玛特。但你现在问,它可能就会说价格太高了,要注意风险。所以 Bobby 不只是一个下单工具,它有自己的逻辑框架、风险判断,也会考虑你没想到的因素,比如当前股价的走势、波动、位阶等等。这些其实是普通用户没法独立判断的地方,而这些都是 Bobby AI的能力。
Bobby 从来没有承诺“帮你赚钱”或“替你赚钱”,它真正做的是——帮助你多想一步、管理风险。这也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从不会告诉用户:“RockFlow 能帮你赚钱”“我们一定能让你赚”,没有这样的承诺。甚至我自己都常说:你来跟单我,也可能会亏钱。
所以我经常说:你可以先用 100 美金试试看,体验一下。如果觉得自己的投资能力更有把握了,再增加投入。我们甚至专门做了“持仓保护”的功能——当你单只股票的尺寸到双位数时,比如 10%,系统就提醒你:记得配个 put 做保护。我们不能帮你赚钱,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提醒你、保护你、辅助你,让你的每一步都更稳健。这才是我们的价值观落地的方式。
而且其实说到底,投资就是一场“留在牌桌上”的游戏。只要你不被淘汰,就有机会等到属于你的那一把牌。所以留在牌桌上是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 all in,除非你非常有把握,即使这样,也要有对冲风险的保护措施。
👦🏻 Koji
非常感谢 Vakee 今天做客《十字路口》。尤其最后这段,其实十字路口从创立开始就在讲一句话:“寻找并凝聚 AI 时代的积极行动者。”而“积极行动”的一个表现就是——听完今天这期节目,你是否愿意把自己在 AI 时代的认知,转化为投资行动。
而 Bobby,正是降低这个行动门槛的工具,推荐大家都去试一试。虽然 Bobby 没有承诺帮大家赚钱,但也希望在它的陪伴和辅助下,大家真的能赚到一点投资回报。
👩🏻 Vakee
好,感谢大家,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也期待更多人能够因为 Bobby 开始投资之路,然后能够感受到投资的乐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