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I工具

AI工具集介绍和收录了当前最新的AI产品,紧跟最新AI领域的进展,介绍了AI产品的主要功能、如何使用和主要应用场景,快速了解最新AI产品发展趋势。

  • YOLOv9 – 新一代高效的实时目标检测系统

    YOLOv9是什么

    YOLOv9是一个由台北中研院和台北科技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推出的新一代先进的目标检测系统,是YOLO(You Only Look Once)算法系列的最新版本。YOLO是一种流行的实时对象检测算法,以其速度快和准确性高而闻名。YOLOv9在前代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旨在解决深度学习中信息丢失的问题,并提高模型在各种任务上的性能。YOLOv9的核心创新主要在于引入了可编程梯度信息(PGI)和泛化高效层聚合网络(GELAN),允许模型在训练过程中更有效地学习和提取关键特征以及提高轻量级模型的性能。

    YOLOv9

    YOLOv9的官网入口

    YOLOv9的技术原理

    • 可编程梯度信息(PGI):为了解决深度网络中信息丢失的问题,YOLOv9引入了PGI。这是一种辅助监督框架,通过辅助可逆分支生成可靠的梯度信息,以更新网络参数,从而提高训练效率和模型性能。
    • 泛化高效层聚合网络(GELAN):YOLOv9设计了一种新的轻量级网络架构GELAN,它基于梯度路径规划,通过优化计算块和网络深度,提高了模型的参数利用率和推理速度。
      YOLOv9 GLEAN架构
    • 信息瓶颈缓解:YOLOv9通过PGI和GELAN的结合,减少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损失,使得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学习到目标任务所需的特征。
    • 多级辅助信息:PGI还包括多级辅助信息,它通过整合不同预测头的梯度信息,帮助主分支学习到更全面的语义信息,从而提高模型对各种目标的检测能力。
    • 训练策略:YOLOv9采用了一种新的训练策略,通过调整损失函数和优化器参数,使得模型能够更快地收敛,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保持稳定性。

    YOLOv9的性能评估

    根据论文中的实验结果,YOLOv9在MS COCO数据集(一个广泛用于目标检测任务的基准数据集)上的表现超越了之前的YOLO系列版本以及其他一些实时目标检测器。YOLOv9在准确性、参数效率、计算复杂度和推理速度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是一个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竞争力的目标检测模型,特别适用于需要实时处理的应用场景。

    YOLOv9性能基准测试

    YOLOv9的应用场景

    • 视频监控:在安全监控系统中,YOLOv9可以实时分析监控视频,检测异常行为或特定目标。
    • 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汽车中,YOLOv9能够快速识别道路上的车辆、行人、交通标志等,为车辆的导航和决策提供支持。
    • 机器人视觉:在工业自动化和服务业机器人中,YOLOv9可以帮助机器人识别环境中的物体,进行抓取、搬运或交互。
    • 野生动物监测:在生态研究中,YOLOv9可以用于自动识别和追踪野生动物,帮助研究者收集数据。
  • ScreenAgent – 基于视觉语言模型的计算机控制智能体

    ScreenAgent是什么

    ScreenAgent是一个由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的计算机控制智能体,该智能体是基于视觉语言模型(VLM)构建的,能够与真实计算机屏幕进行交互。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包含“计划-执行-反思”的运行流程,以引导智能体与计算机屏幕进行持续性的交互。ScreenAgent的核心功能是通过观察屏幕截图,并输出相应的鼠标和键盘动作来操纵图形用户界面(GUI),从而执行多步骤的复杂任务。

    ScreenAgent

    ScreenAgent的官网入口

    ScreenAgent的运行流程

    ScreenAgent的运行流程

    • 屏幕观察:ScreenAgent能够观察和理解计算机屏幕上的截图。该特性通过VNC协议实现,允许智能体查看桌面操作系统的实时图像。
    • 动作生成:基于观察到的屏幕截图,ScreenAgent可以生成相应的鼠标和键盘动作。这些动作以JSON格式的命令序列输出,包括移动鼠标、点击、双击、滚动、拖动以及键盘输入等。
    • 任务规划:ScreenAgent 能够根据用户的任务提示,分解复杂的任务为一系列子任务,并为每个子任务规划相应的动作序列。这涉及到对任务的理解、分解和策略制定。
    • 执行动作:在规划阶段之后,ScreenAgent执行规划好的子任务,通过发送鼠标和键盘动作命令到计算机,以实现用户的目标。
    • 反思评估:在执行动作之后,ScreenAgent会评估执行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试当前子任务、继续执行下一个子任务,或者调整整个计划。

    ScreenAgent的技术原理

    • 视觉语言模型(VLM)
      • VLM是一种结合了视觉和语言处理能力的模型,它可以理解图像内容并生成相应的自然语言描述。
      • 在ScreenAgent中,VLM用于解析屏幕截图,理解用户的任务提示,并规划出一系列动作来完成任务。
    • 强化学习环境
      • ScreenAgent通过VNC协议与真实计算机屏幕交互,创建了一个强化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智能体可以观察屏幕状态(状态空间),执行动作(动作空间),并根据执行结果获得奖励(奖励函数)。
    • 控制流程
      • 计划(Planning):智能体根据当前屏幕截图和任务提示,分解任务并规划一系列子任务和相应的动作序列。
      • 执行(Acting):智能体根据规划阶段的输出,通过发送鼠标和键盘动作命令来操纵计算机界面。
      • 反思(Reflecting):智能体评估执行动作后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重试、继续或调整计划。
    • 数据集和评估
      • ScreenAgent数据集包含了完成各种日常计算机任务时的屏幕截图和动作序列,用于训练和评估模型。
      • CC-Score(Vision Language Computer Control Score)是一个细粒度的评估指标,用于衡量智能体在计算机控制任务中的表现。
    • 模型训练
      • ScreenAgent 模型通过在 ScreenAgent 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学习如何有效地规划、执行和反思以完成复杂的计算机控制任务。训练过程中采用多种技术,如监督学习、强化学习以及人类反馈循环(RLHF)等。
  • ConsiStory – 免训练实现主题一致性的文生图方法

    ConsiStory是什么

    ConsiStory是由NVIDIA和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一种无需训练的文本生成图像的方法,可以实现让图像在保持风格和主题不变的情况下,遵循不同的文本提示快速且自然地扩展到不同的场景下。ConsiStory的核心思想是在图像生成过程中,通过共享预训练文生图模型的内部激活来实现主题的一致性。这种方法不需要对模型进行任何形式的优化或预训练,从而大大简化了生成一致性图像的过程。

    ConsiStory

    ConsiStory的官网入口

    ConsiStory的主要特点

    • 无需训练:ConsiStory不需要对预训练的文本到图像(T2I)模型进行任何形式的优化或个性化训练,即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模型来生成一致性的图像,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
    • 一致性主题生成:该方法能够生成一系列图像,这些图像在不同文本提示下保持相同的主题身份,例如相同的人物、动物或物体。这对于需要一致视觉元素的应用(如故事书、角色设计、虚拟资产创建等)非常有用。
    • 跨帧一致性:ConsiStory通过内部激活共享和注意力机制,确保生成的图像在主题特征上保持一致,即使在不同的背景和情境下。
    • 布局多样性:为了增加生成图像的多样性,ConsiStory采用了注意力丢弃和查询特征混合等技术,以避免图像布局的过度一致性。
    • 兼容性:该方法与现有的图像编辑工具(如ControlNet)兼容,可以结合使用以实现更复杂的图像控制。
    • 快速生成:由于不需要训练步骤,ConsiStory能够快速生成图像,比现有的最先进技术(SoTA)快约20倍。

    ConsiStory的技术原理

    ConsiStory的工作原理

    • 主题定位:在生成过程的每一步,ConsiStory首先在每张生成的图像中定位主题。这是通过分析模型的交叉注意力特征来完成的,这些特征有助于识别图像中可能包含主题的区域。
    • 主题驱动的共享注意力:ConsiStory扩展了自注意力机制,允许一个图像中的查询不仅关注自身图像的特征,还能关注其他图像中与主题相关的特征。这样,相同主题的不同实例可以在生成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保持一致性。为了限制背景和布局的一致性,ConsiStory使用主题掩码来确保只有主题相关的特征被共享。
    • 布局多样性增强:为了保持生成图像的多样性,ConsiStory采用了两种策略:一是将非一致性采样步骤中的特征与生成的特征混合;二是在共享注意力过程中引入随机的注意力丢弃,以减少不同图像之间的过度一致性。
    • 特征注入:为了进一步提高主题一致性,特别是在细节上,ConsiStory引入了特征注入机制。通过构建跨图像的密集对应关系图(使用DIFT特征),ConsiStory能够在不同图像之间精确地对齐和混合特征,以增强主题的一致性。
    • 锚定图像和可重用主题:为了提高计算效率,ConsiStory可以选择一部分生成图像作为“锚定图像”。在共享注意力步骤中,只有锚定图像会共享和接收其他图像的特征。这不仅减少了计算负担,还提高了生成质量,并允许在新场景中重用相同的主题。
    • 多主题一致性生成:ConsiStory能够处理包含多个主题的图像。通过简单地取所有主题掩码的并集,就可以在单个图像中保持多个主题的一致性。
  • Stable Diffusion 3 – Stability AI推出的新一代图像生成模型

    Stable Diffusion 3是什么

    Stable Diffusion 3 是由 Stability AI 开发的一款先进的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是 Stable Diffusion 系列模型的最新迭代,旨在通过文本提示生成高质量的图像。该模型相较于上代模型在多个关键方面(如文本渲染能力、多主题提示能力、图像质量等)进行了改进,使其在生成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上都有显著提升。

    Stable Diffusion 3

    Stable Diffusion 3的主要特点

    • 改进的文本渲染能力:Stable Diffusion 3 在处理文本渲染方面有显著提升,能够更准确地生成包含文字的图像,减少了乱码和错误。
    • 可扩展的参数量:Stable Diffusion 3 提供了不同规模的模型,参数量从 800M 到 8B 不等,这使得它能够在多种设备上运行,包括便携式设备,降低了 AI 大模型的使用门槛。
    • 多主题提示支持:新模型支持多主题提示,允许用户通过一个文本提示生成包含多个元素或主题的复杂图像,提高了创作的灵活性。
    • 图像质量提升:Stable Diffusion 3 在图像质量上进行了优化,提供了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色彩饱和度,使得生成的图像更加逼真和细致。
    • Diffusion Transformer 架构:该模型采用了 Diffusion Transformer(DiT架构),一种结合了 Transformer 和扩散模型的技术(OpenAI 的 Sora 也采用了该技术),提高了模型的效率和生成图像的质量。
    • Flow Matching 技术:Stable Diffusion 3 还采用了 Flow Matching 技术,一种提高采样效率的方法,通过回归固定条件概率路径来实现无模拟训练,从而提高了模型的训练和采样速度。

    如何使用Stable Diffusion 3

    Stable Diffusion 3 的发布,标志着生成式 AI 领域和开源领域的一个重要进步,尤其是在图像生成和文本理解方面。目前,Stable Diffusion 3 尚未全面开放,但用户可以提交申请以尝试使用。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样例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组一)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组二)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组三)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组四)

    Stable Diffusion 3生成的图片(组五)

  • SDXL-Lightning – 字节跳动推出的文本到图像生成模型

    SDXL-Lightning是什么

    SDXL-Lightning是由字节跳动的研究团队推出的一种基于扩散模型的文本到图像生成技术,旨在解决传统扩散模型在图像生成速度和计算成本上的局限性。该模型基于 SDXL(Stable Diffusion XL)架构,通过结合渐进式和对抗式蒸馏方法,实现了在一步或少数几步内快速生成1024像素分辨率的高质量图像。这种方法在保持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生成速度,解决了传统扩散模型在生成速度和计算成本上的瓶颈。

    SDXL-Lightning

    SDXL-Lightning的官网入口

    SDXL-Lightning实时图片生成

    SDXL-Lightning的主要特点

    • 快速生成高质量图像:SDXL-Lightning 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高分辨率(1024px)的图像,支持一步或少步生成,用户可以迅速从文本描述中得到高质量的图像结果。
    • 渐进式蒸馏:该方法通过训练学生Student模型来预测数据流的下一个位置,而不是直接预测当前位置的梯度。这允许模型在生成过程中跳过多个步骤,从而加快图像生成速度。
    • 对抗式蒸馏:SDXL-Lightning结合了对抗性训练,通过引入鉴别器网络来区分真实图像和生成图像,以提高生成图像的真实感和质量。
    • 模型和权重开源:SDXL-Lightning 提供了开源的模型和权重,包括LoRA(Low-Rank Adaptation)版本和完整的UNet权重。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可以轻松地访问和使用这些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 兼容性和扩展型:SDXL-Lightning 支持与现有的LoRA模块和控制插件(ControlNet)兼容,可以轻松地集成到现有的图片生成系统(如SD WebUI、ComfyUI)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活性。

    SDXL-Lightning的技术原理

    • 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s)扩散模型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模拟从数据分布到噪声分布的连续过程来生成新的数据样本。这个过程通常涉及求解一个随机微分方程(ODE),并且需要多个推理步骤来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 渐进式蒸馏(Progressive Distillation)渐进式蒸馏是一种训练策略,训练学生模型来预测教师模型在多个推理步骤中的中间状态。该方法允许学生模型在较少的推理步骤中生成图像,从而加快生成过程。
    • 对抗式蒸馏(Adversarial Distillation)对抗式蒸馏利用鉴别器网络来区分真实图像和生成图像。学生模型被训练以生成能够“欺骗”鉴别器的图像,使其认为这些图像是由教师模型生成的。该方法有助于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
    • 鉴别器设计SDXL-Lightning使用预训练的扩散模型的U-Net编码器作为鉴别器的骨干网络。这种设计允许鉴别器在潜在空间中操作,从而支持在所有时间步长上的鉴别,并且具有很好的泛化能力。
    • 损失函数和训练技术为了平衡质量和模式覆盖,SDXL-Lightning在蒸馏过程中使用对抗式损失。此外,还采用了其他训练技术,如在多个时间步长上训练学生网络和鉴别器,以及在x0预测形式中切换模型,以提高训练的稳定性。
    • 模型训练和评估
      • 在训练过程中,首先使用均方误差(MSE)损失进行蒸馏,然后在后续阶段切换到对抗式损失。在每个阶段,首先使用条件目标来保持ODE流,然后使用无条件目标来放松模式覆盖要求。
      • 评估模型性能时,使用了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 (FID) 和CLIP分数等指标,以定量比较生成图像的质量和多样性。
  • VideoPoet – 谷歌推出的AI视频生成模型

    VideoPoet是什么

    VideoPoet是由谷歌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种基于大模型的AI视频生成方案,支持从文本、图像或视频输入中合成高质量的视频内容,并生成匹配的音频。VideoPoet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多模态大模型的设计,可以处理和转换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无需特定数据集或扩散模型,就能够实现多种风格和动作的视频输出,支持生成时长10秒的视频。

    Google VideoPoet

    VideoPoet的官网入口

    VideoPoet的主要功能

    • 文本到视频转换:VideoPoet能够根据文本描述生成相应的视频内容。用户可以输入一段描述,然后模型便会生成与描述相符的视频片段。
    • 图像到视频动画:除了文本,VideoPoet还可以根据静态图像生成动画。例如,用户可以上传一张图片,然后模型会将其转换成动态的视频。
    • 视频风格化:VideoPoet能够改变现有视频的风格,如将视频转换成油画风格、卡通风格或其他艺术形式。
    • 视频编辑和扩展:模型支持对视频进行编辑,如改变视频中物体的动作或添加新的元素。此外,它还能够扩展视频内容,生成更长的视频片段。
    • 视频到音频转换:VideoPoet 还可以从视频中生成音频,意味着它可以为无声视频配上音效或音乐。
    • 多模态学习:VideoPoet 支持跨模态学习,能够在视频、图像、音频和文本之间进行学习和转换,实现更复杂的创作任务。

    VideoPoet的主要功能

    VideoPoet的技术原理

    • 多模态输入处理:VideoPoet能够接收和处理不同类型的输入信号,如图像、视频帧、文本和音频波形。这些输入通过特定的分词器(tokenizers)转换为离散的标记(tokens),然后被模型处理。
    • 解码器架构:VideoPoet采用了解码器(decoder-only)的Transformer架构。该架构通常用于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但在VideoPoet中被扩展到视频生成任务。解码器能够根据输入的标记序列预测输出序列,这在视频生成中意味着能够生成连续的视频帧。
    • 预训练与任务适应:VideoPoet的训练分为两个阶段。在预训练阶段,模型通过多种多模态生成目标在自回归变换器框架内进行训练。这为模型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础,可以适应各种视频生成任务。在任务适应阶段,预训练的模型可以进一步微调,以提高特定任务的生成质量或执行新任务。
    • 多模态词汇表:为了处理不同类型的输入,VideoPoet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多模态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包含了图像、视频和音频的标记,使得模型能够理解和生成跨模态内容。
    • 自回归生成:VideoPoet在生成视频时采用自回归方法,这意味着模型在生成每一帧时都会考虑到之前所有帧的信息。这种方法有助于保持视频内容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 超分辨率模块:为了提高视频输出的分辨率和质量,VideoPoet引入了一个专门的空间超分辨率(SR)变换器模块。这个模块在语言模型输出的基础上工作,通过局部窗口注意力机制来提高计算效率,并生成更高分辨率的视频。
    • 零样本视频生成:VideoPoet展示了在没有见过特定输入数据分布的情况下处理新文本、图像或视频输入的能力,这被称为零样本视频生成。这表明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
    • 任务链式处理:由于VideoPoet在预训练阶段学习了多种任务,它能够将这些任务链式组合起来,执行新的、在训练中未明确教授的任务,如视频编辑和风格化。
  • DiT – 基于Transfomer架构的扩散模型

    DiT是什么

    DiT(Diffusion Transformers)是一种新型的扩散模型,由William Peebles(Sora的研发负责人之一) 与纽约大学助理教授谢赛宁提出,结合了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DPMs)和Transformer架构。扩散模型是一种生成模型,通过模拟数据的逐步去噪过程来生成新的样本。DiT的核心思想是使用Transformer作为扩散模型的骨干网络,而不是传统的卷积神经网络(如U-Net),以处理图像的潜在表示。近期伴随OpenAI视频生成模型Sora的大热,DiT被视为Sora背后的技术基础之一而广受关注。

    DiT模型

    在DiT中,图像首先通过一个自动编码器(如变分自编码器VAE)被压缩成较小的潜在表示,然后在这个潜在空间中训练扩散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直接在高分辨率像素空间训练扩散模型所需的计算量。DiT模型通过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来处理这些潜在表示,这使得模型能够捕捉到图像的长距离依赖关系,从而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DiT的官网入口

    DiT的技术原理

    DiT的技术原理

    1. 数据准备
      • 使用一个预训练的变分自编码器(VAE)将输入图像编码成潜在空间的表示。这个潜在表示通常是图像的低维表示,例如,将256×256×3的RGB图像编码成32×32×4的潜在向量。
      • 这个潜在表示随后被用作DiT模型的输入。
    2. 分块化(Patchification)
      • 输入的潜在表示首先通过一个称为“patchify”的过程,将其分割成一系列的小片段(patches),每个片段对应于Transformer模型的一个输入标记(token)。这个过程类似于将图像分割成小块,以便模型可以逐块处理。
      • 每个片段通过线性嵌入转换为一个固定维度的向量,然后添加位置编码(positional embeddings),以便模型能够理解片段在图像中的位置。
    3. Transformer Blocks模块
      • 输入的标记序列通过一系列的Transformer块进行处理。这些块包括自注意力层、前馈神经网络以及层归一化等组件。
      • 在DiT中,研究者们尝试了不同的Transformer块设计,包括自适应层归一化(adaLN)、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和上下文条件(In-Context Conditioning)等,以处理条件信息,如时间步长(timesteps)和类别标签(class labels)。
    4. 条件扩散过程
      • 在训练过程中,DiT模型学习逆向扩散过程,即从噪声数据中恢复出清晰的图像。这个过程涉及到预测噪声的统计特性,如均值(mean)和方差(covariance)。
      • 使用变分下界(Variational Lower Bound, VLB)来训练模型,这涉及到最小化预测噪声和真实噪声之间的均方误差(MSE)。
    5. 样本生成
      • 在训练完成后,可以通过DiT模型生成新的图像。首先,从标准正态分布中采样一个潜在表示,然后通过DiT模型逆向扩散过程,逐步去除噪声,最终解码回像素空间,得到生成的图像。
    6. 可扩展性
      • DiT模型的可扩展性体现在通过增加Transformer的层数、宽度或输入标记的数量来提高模型的计算量(Gflops),从而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这种可扩展性使得DiT模型能够在不同的分辨率和复杂度下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DiT模型通过这种方式,利用Transformer的强大表达能力和扩散模型的生成能力,实现了在图像生成任务中的高效和高质量输出。

    DiT的关键特点

    • 基于Transformer的架构DiT采用了Transformer作为其核心架构,这使得模型能够处理图像的序列化表示,并通过自注意力机制捕捉图像中的长距离依赖关系。
    • 潜在空间操作DiT在潜在空间中训练,这通常比直接在像素空间训练更高效。通过使用变分自编码器(VAE)将图像编码到潜在空间,DiT减少了计算复杂度。
    • 可扩展性DiT展示了出色的可扩展性,通过增加模型的计算量(以Gflops衡量),可以显著提高生成图像的质量。这种可扩展性允许DiT在不同的分辨率和复杂度下生成图像。
    • 条件生成能力DiT支持条件生成,能够根据给定的类别标签生成特定类别的图像。这种能力使得DiT在特定领域的图像生成任务中非常有用。
    • 自适应层归一化(adaLN)DiT使用了自适应层归一化技术,这是一种在Transformer块中使用的归一化方法,通过学习来调整层归一化的参数,从而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训练效率。
    • 多种Transformer块设计DiT探索了不同的Transformer块设计,包括自适应层归一化(adaLN)、交叉注意力(Cross-Attention)和上下文条件(In-Context Conditioning),以处理条件信息。
    • 高效的训练过程DiT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即使在没有使用学习率预热和正则化技术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训练到高性能。
    • 生成图像的多样性和质量DiT能够生成具有高视觉质量和多样性的图像。通过调整类条件生成的指导强度,可以在生成图像的清晰度和多样性之间进行权衡。
    • 高计算效率在生成图像时,DiT能够在保持高图像质量的同时,实现较高的计算效率。这使得DiT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也具有吸引力。
    • 应用潜力DiT在图像生成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包括艺术创作、游戏开发、虚拟现实、数据增强等,尤其是在需要生成高质量图像的场景中。
  • Boximator – 字节推出的控制视频生成中对象运动的框架

    Boximator是什么?

    Boximator是由字节跳动的研究团队开发的一种视频合成技术,旨在生成丰富且可控的运动,以增强视频合成的质量和可控性。该技术通过引入两种类型的约束框(硬框和软框)来实现对视频中对象位置、形状或运动路径的精细控制。

    Boximator

    Boximator的工作原理

    Boximator的工作原理基于视频扩散模型,它通过引入一种新的控制机制来增强视频合成的精细度和可控性。以下是Boximator工作原理的关键步骤:

    1. 对象选择与框定义
      • 用户在视频的起始帧或条件帧中使用硬框(Hard Box)来选择和精确定位对象。这些硬框定义了对象的精确边界。
      • 对于需要更宽松控制的场景,用户可以定义软框(Soft Box),这些框提供了一个对象必须存在的大致区域,允许对象在该区域内自由移动。
    2. 对象ID与框关联
      • Boximator为每个对象分配一个唯一的对象ID,这个ID以RGB颜色空间表示,使得每个对象的框都有一个独特的“颜色”。这样,模型可以跨帧跟踪和控制同一个对象。
    3. 视频扩散模型集成
      • Boximator作为一个插件,与现有的视频扩散模型(如PixelDance和ModelScope)集成。在训练过程中,基础模型的权重被冻结,以保留其预训练的知识,而只训练新增的控制模块。
    4. 自跟踪技术
      • 为了简化模型学习框-对象关联的过程,Boximator引入了自跟踪技术。在训练阶段,模型被训练生成彩色的边界框,这些框的颜色与对象ID相对应。模型需要在每一帧中生成正确的框并将其与Boximator的约束对齐。
    5. 多阶段训练过程
      • Boximator的训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硬框约束,帮助模型建立对坐标和ID的基本理解。第二阶段引入软框,通过随机扩展硬框来增加训练的难度。第三阶段继续使用软框,但不生成可见的边界框,而是让模型内部保留这种关联。
    6. 推理阶段
      • 在推理(生成视频)阶段,Boximator在用户定义的框之外的帧中插入软框。这些软框通过线性插值和放松处理来生成,确保对象大致遵循预期的运动轨迹,同时给予模型足够的灵活性来引入变化。
    7. 运动控制与质量评估
      • Boximator通过平均精度(AP)分数来评估运动控制的准确性,这涉及到比较生成的视频中的检测到的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的一致性。
      • 视频质量则通过Fréchet Video Distance(FVD)分数和CLIP相似性分数(CLIPSIM)来衡量。

    通过这些步骤,Boximator能够在视频合成过程中实现对对象运动的精细控制,同时保持视频的高质量和逼真度。

    Boximator视频合成

    Boximator的应用场景

    • 电影和电视制作在电影和电视剧的后期制作中,Boximator可以用来生成或修改场景,例如添加或移除角色、调整动作场景,或者创造复杂的特效,而无需昂贵的现场拍摄。
    • 游戏开发游戏开发者可以使用Boximator来创建动态的游戏场景和角色动画,特别是在需要高度定制化或快速迭代内容时,这可以大大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
    • VR和AR内容创作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领域,Boximator可以用来生成逼真的虚拟环境和交互式对象,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体验。
  • V-JEPA:Meta推出的视觉模型,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来学习理解物理世界

    V-JEPA是什么?

    V-JEPA(Video Joint-Embedding Predictive Architecture,视频联合嵌入预测架构)是由Meta的研究人员推出的一种新型的视频自监督学习方法,它专注于通过特征预测来学习视频的视觉表示。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让模型能够预测视频中一个区域(称为目标区域y)的特征表示,这个预测基于另一个区域(称为源区域x)的特征表示。这种预测过程是在没有外部监督(如标注或预训练图像编码器)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依赖于视频数据本身的结构和内容。

    Meta V-JEPA

    V-JEPA 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自我监督学习方法,该方法可以预测抽象特征空间内视频的缺失部分,而不是填充缺失像素的生成方法。该技术不是通过手动标注,而是通过像人类一样的被动观察来建立对视频片段的概念理解。

    V-JEPA的主要特点

    • 自监督学习:V-JEPA不依赖于预训练的图像编码器、文本、负例、像素级重构或其他形式的外部监督。它完全通过视频数据自身的特征预测来学习视觉表示。
    • 特征预测目标:V-JEPA的核心目标是预测视频帧之间的特征表示。这种目标允许模型学习到视频中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结构,而不仅仅是像素级别的信息。
    • 联合嵌入架构:V-JEPA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网络架构,其中包括一个编码器(x-encoder)和一个预测器(predictor)。编码器负责提取视频帧的特征表示,而预测器则基于这些特征来预测目标帧的特征。
    • 多块掩蔽策略:在训练过程中,V-JEPA使用多块掩蔽策略来处理视频帧。这种方法通过在视频的不同时间点上掩蔽不同的区域,迫使模型学习到更加鲁棒和全面的视频表示。
    • 高效的预训练数据集:V-JEPA在由200万个视频组成的大规模数据集上进行预训练,这些视频来自多个公共数据集,如HowTo100M、Kinetics-400/600/700和Something-Something-v2。
    • 无需模型参数调整:V-JEPA训练出的模型在多种下游任务上表现出色,且无需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这意味着模型可以直接在冻结的状态下进行评估,或者通过少量的微调(fine-tuning)来适应新任务。
    • 标签效率:V-JEPA在有限的标注数据下也能取得良好的性能,这表明它在标签效率方面具有优势,这对于数据标注成本高昂的场景尤为重要。
    • 跨模态性能:V-JEPA不仅在视频任务上表现出色,如动作识别和运动分类,而且在图像任务上也有竞争力,如ImageNet图像分类。
    • 快速训练:V-JEPA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效率,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有效的视觉表示,这使得它在大规模视频数据集上的应用成为可能。

    V-JEPA的工作原理

    V-JEPA的工作原理基于自监督学习,它通过预测视频帧之间的特征表示来训练模型。

    V-JEPA的工作原理

    以下是V-JEPA工作流程的详细步骤:

    1. 视频预处理:首先,从输入视频中随机抽取一系列帧(例如16帧),并将这些帧转换为适合模型处理的格式。这通常包括将视频帧的空间分辨率调整到模型所需的大小(如224×224像素),并将帧序列转换为一系列空间-时间(spatio-temporal)的“tokens”。
    2. 编码器(Encoder):视频帧通过一个视觉Transformer(ViT)编码器,这个编码器将视频帧转换为一系列特征表示。编码器通常由多个Transformer层组成,能够捕捉视频帧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3. 掩蔽(Masking):在视频帧的特征表示中,随机选择一部分区域进行掩蔽(masking),这些掩蔽的区域将作为预测目标。掩蔽可以是短距离(short-range)或长距离(long-range),以确保模型能够学习到视频内容的不同尺度特征。
    4. 预测器(Predictor):预测器网络接收编码器输出的特征表示,并尝试预测被掩蔽区域的特征。预测器通常是一个较窄的Transformer,它通过学习视频帧之间的特征关系来生成预测。
    5. 损失函数:V-JEPA使用一个损失函数来衡量预测特征与实际特征之间的差异。这个损失函数通常是L1损失,它计算预测特征和目标特征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
    6. 训练过程:在训练过程中,模型通过反向传播算法调整编码器和预测器的权重,以最小化损失函数。同时,编码器的权重会以指数移动平均(EMA)的方式更新,以保持模型的稳定性。
    7. 下游任务评估:预训练完成后,V-JEPA模型可以在各种下游任务上进行评估,如动作识别、运动分类等。在这些任务中,模型可以通过一个称为“attentive probe”的轻量级网络来提取视频的特征表示,然后用于分类或其他任务。
    8. 微调(Fine-tuning):如果需要,V-JEPA模型可以在特定任务上进行微调。这通常涉及到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一个或多个全连接层,并在有标签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
  • Depth Anything – Tiktok等推出的单目深度估计模型

    Depth Anything是什么?

    Depth Anything是由来自Tiktok、香港大学和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推出的一个为单目深度估计(Monocular Depth Estimation, MDE)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处理各种情况下的图像并估计其深度信息。该模型的核心特点是利用大规模的未标注数据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够在没有人工标注深度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场景的图像进行准确的深度预测。

    Depth Anything

    Depth Anything的官网入口

    Depth Anything的主要特点

    • 鲁棒性:Depth Anything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低光照、复杂场景、雾天和超远距离等情况下,提供准确的深度估计。
    • 零样本学习:模型能够在没有特定数据集训练的情况下,对未见过的图像进行深度估计,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
    • 数据增强:通过使用数据增强工具,如颜色抖动和高斯模糊,以及CutMix等空间扰动,模型能够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到更丰富的视觉知识,从而提高其对未知图像的处理能力。
    • 语义辅助感知:Depth Anything利用预训练的编码器(如DINOv2)来提供丰富的语义信息,这有助于模型更好地理解场景内容,从而提高深度估计的准确性。
    • 多任务学习:模型不仅能够进行深度估计,还能够在多任务学习框架下进行语义分割,这表明它有潜力成为一个通用的多任务编码器,适用于中层和高层的视觉感知任务。

    Depth Anything的工作原理

    Depth Anything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和大规模数据集的结合,特别是利用未标注数据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

    Depth Anything的工作原理

    以下是其工作原理的关键步骤:

    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
      • 首先,研究者们设计了一个数据引擎,用于从多个公共大型数据集中收集原始未标注的图像,这些图像覆盖了广泛的多样性,如不同的场景、光照条件和天气状况。
      • 然后,使用预训练的单目深度估计(MDE)模型对这些未标注图像进行深度预测,生成伪标签(pseudo labels),这些伪标签将用于后续的训练过程。
    2. 模型训练
      • 在第一阶段,使用从公共数据集中收集的标注图像训练一个教师模型(teacher model),这个模型将作为后续学生模型(student model)的基础。
      • 在第二阶段,学生模型在教师模型的帮助下,结合标注图像和伪标签图像进行联合训练。这一过程称为自训练(self-training)。
    3. 数据增强与挑战
      • 为了提高模型的鲁棒性,研究者们在未标注图像上应用了强扰动,如颜色失真和空间剪切(CutMix),迫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到更鲁棒的表示。
    4. 语义辅助
      • 为了增强模型的场景理解能力,研究者们采用了辅助特征对齐损失(feature alignment loss),使得学生模型在特征空间中与预训练的语义分割模型(如DINOv2)保持一致。这有助于模型在深度估计任务中更好地理解场景内容。
    5. 模型微调和评估
      • 在训练完成后,Depth Anything模型可以通过微调来适应特定的深度估计任务,如使用NYUv2和KITTI数据集的度量深度信息进行微调,以进一步提高其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

    Depth Anything的应用场景

    • 机器人导航:在机器人领域,准确的深度信息对于机器人理解周围环境、规划路径和避免障碍物至关重要。Depth Anything可以帮助机器人在复杂或未知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导航。
    •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系统需要精确的深度信息来识别道路、车辆、行人和其他障碍物,以确保安全驾驶。Depth Anything可以提供这些关键信息,增强自动驾驶车辆的环境感知能力。
    •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在AR和VR应用中,Depth Anything可以用来估计现实世界中的深度信息,从而实现更自然和逼真的虚拟对象与现实世界的融合。
    • 3D重建:通过单目图像估计深度,Depth Anything可以辅助3D建模和重建,为建筑、城市规划、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支持。
    • 游戏开发:在游戏开发中,Depth Anything可以用来增强游戏的视觉效果,通过估计场景深度来实现更真实的光影效果和景深效果。